目录
- 背景
- Context对象的初始化
- Context.Request对象
- Context.Writer对象
- 总结
背景
在使用gin框架时,我们定义的请求处理器,输入参数总是一个gin.Context的指针类型,代表请求的上下文。在处理器的业务逻辑中,通过Context.Request可以获取本次请求的参数值;通过Context.Writer就能将响应结果输出给客户端了。如下代码所示: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log"
"net/http"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 注册路由,定义请求处理器函数
r.GET("/", func(c *gin.Context) {
c.Param
c.Writer.Write([]byte("Hello World"))
})
// 调用该函数,则禁用日志带颜色输出
gin.DisableConsoleColor()
//使用该函数,则强制日志带颜色输出,无论是在终端还是其他输出设备
gin.ForceConsoleColor()
r.Run("127.0.0.1:8080")
}
那么,Context字段是在什么地方初始化的呢,为什么通过Context.Request字段就能读取请求的参数呢,又为什么通过Context.Writer字段就能将响应结果输出给客户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解答这3个问题。
Context对象的初始化
gin的Context对象实际上是在Engine对象的ServeHTTP函数中进行初始化的,如下:
// ServeHTTP conforms to the http.Handler interface.
func (engine *Engine) ServeHTTP(w http.ResponseWriter, req *http.Request) {
c := engine.pool.Get().(*Context)
c.writermem.reset(w)
c.Request = req
c.reset()
engine.handleHTTPRequest(c)
engine.pool.Put(c)
}
通过该函数我们可以看到,在第3行通过池化技术获取到一个新的Context对象。获取到该Context后,通过engine.handleHTTPRequest函数传入Context参数,进而找到对应的路由处理器,传递给具体的路由处理器。在上例中就是r.GET中的对应处理器。
在这个函数中,还会把本次的请求体req赋值给Context.Request变量。这样,在具体的请求处理器中就可以通过Context的各种javascript方法从Request中获取参数值了。比如GetHeader、GetRawData等。
我们再来回顾下go的http的启动和请求处理流程,以便了解ServeHTTP的调用时机。engine对象实际上是实现了go的标准包中的Handler接口。该接口中定开发者_Go学习义了ServeHTTP方法。在接收到请求后,net/http的包就会调用engine的ServeHTTP方法。如下图中的engine.ServeHTTP部分:

Context.Request对象
在上节中,在Engine的ServeHTTP函数中,将函数的入参req赋值给了Context的Request对象。那么,这个req变量对象是从哪里来的呢?
Engine.ServeHTTP函数是在net/http/server.go文件的conn.serve函数中被调用的。conn代表本次请求的连接对象。conn.serve函数首先会从conn对象中读取出本次的请求参数(包含请求头等),并解析到request对象中,将该对象再赋值给Context中的Request字段。这样,通过Context的Param、Form、H编程eader等函数,就可以从Request中读取信息了。

Context.Writer对象
在具体的请求处理函数中,我们发现所有的输出都是通过Context.Writer对象的Write函数将数据返回给客户端的。那么,这里的Context.Writer对象是什么呢,为什么通过Context.Writer就是能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回到net/http/server.go文件的conn.serve函数中,response参数是在该函数中调用ServeHTTP时传入的参数,而该response参数是通过conn.readRequest函数返回的。

我们再通过readRequest函数来看下response结构体的关键字段,如下:

我们再来看Engine.ServeHTTP函数: 首先,将response对象赋值给Context.writermem对象。即在c.writermem.reset(w)函数中执行的。 其次,Context.Writer是对Context.writermem的引用。即Context.Writer依然是指向response对象。即在c.reset()函数中执行的。

所以,在Context中跟response有关的关键字段如下:

最后,在业务逻辑中使用Context.Writer.Write函数输出时,实际上是执行的response.Write函数。
我们再来看下response.Write函数的实现:

写入的时候是调用的response的w字段写入的。那w字段又是什么呢?我们再回到server.go中的对response初始化的readRequest函数中,如下:

可以看到w是response的对象。同时将w还赋值给了w.cw.res。最后,w.w字段是基于w.cw的一个bufio.Writer对象。当调用bufio.Writer的Flush时,实际上是调用了bufio.Writer中的wr的Write方法。而wr的又是指向了chunkWriter对象的Write方法。最后该方法是执行了w.conn.bufw.Write写入了数据。
最终的写入流程如下:

总结
本文深入分析了gin框架中Context中读取请求中的数据以及写入响应数据的原理。本质上Request的数据来源于conn对象。最终也是写入到conn对象的bufw中。
以上就是深入理解Go gin框架中Context的Request和Writer对象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Go gandroidin框架Context的资料请关注我们其它相关文章!编程客栈
加载中,请稍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