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朱元璋的图是谁画的啊??

开发者 https://www.devze.com 2023-02-08 21:00 出处:网络 作者:如何学编程
ty_135713592 2021-07-19 04:28 谐音:(怀西)淮西夫人好大脚元宵节猜灯谜,素为人们所喜爱。 但在明朝却由此引出了一宗株连九族的惨剧。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微服观灯,猜灯谜,却有一贴画谜把他难住了:画面
ty_135713592 2021-07-19 04:28

谐音:(怀西)淮西夫人好大脚

元宵节猜灯谜,素为人们所喜爱。 但在明朝却由此引出了一宗株连九族的惨剧。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微服观灯,猜灯谜,却有一贴画谜把他难住了:画面是一幅“赤脚妇女抱西瓜”的图画。回宫后,朱元璋说出画谜让马开发者_开发技巧皇后猜。马皇后听罢,怒从心起:“竟敢嘲弄我老娘!这谜底不正是‘怀西妇女好大脚’吗!”原来,那马皇后是淮西人,生就一双蒲扇脚。朱元璋听后,立即下令将制谜人九族全株,真是惨无人道!


sunkaidesheng 2021-07-19 04:28

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的有13幅画像。如今,这13幅画像1幅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2幅画像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画像上朱元璋的相貌不尽相同。南京明孝陵的一幅,朱元璋坐于便椅上,头戴软方巾,脸特别长,颧骨隆起,脸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须,两眼炯炯有神,眉毛又浓又粗,眉眼上吊,鼻子很大,鼻孔向上翘起,耳大且长,几乎垂到肩膀上,嘴大口宽,下巴突出。其相貌,使人感到威严、凶狠。画像的顶端写有“太祖遗像”四个篆体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藏有一幅朱元璋像,画像大体轮廓与明孝陵那幅相仿,但显然进行了一定艺术加工,其相貌显得和善多了,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另有描述朱元璋老年时期的帝王画像,画中朱元璋正襟危坐,龙袍玉带,脸庞丰满,神态慈祥,一派帝王气象。一般的史学家都认为明孝陵的那幅画像才是朱元璋的真容。而我个人认为应该折中一下,理由是参看朱明的历代君王像,从燕王(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诸君虽非个个外表俊朗,玉树临风,也都还算面目端庄,气宇不凡,一派人君师表。咱从遗传学上推论,朱元璋咋说也得是个中等的面貌(不然郭子兴也不敢招他为婿)明孝陵的画像显然有极大的人为修改,但脸型大致不差,其目的可能是为后世宣传,威慑百姓。取麻衣相法,朱重八貌异于常人(马面)应为天上神宿下凡转世,逐元人而恢复汉人天下。当然也不排除有后世满清政权的恶意诋毁丑化的可能性开发者_运维技巧。值得肯定地说朱元璋是个长脸无疑。以上仅为个人孔见!望指正。


王志宇 2021-07-19 04:31

开发者_如何学运维 这一类的好像没有,倒是有童子放牛图的花钱币,具体的图片你可以去古泉园地网站去找,可以做参考。


崔鹏飞 2021-07-19 04:38

朱元璋第二十三子为郢靖王

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红星介绍,郢靖王墓虽然被多次盗挖,但都没有得手;墓内比较干燥,没有地下水;里面已经发现八件珍贵的瓷器,有青花瓷、青瓷和青白瓷,每件至少价值一千万元人民币。在棺床上发现大量金器和玉器,墓室内还有两个壁龛,上面有铅质和金质的冥器。

据现场考古专家院文清教授介绍,郢靖王墓的挖掘难度大、历时长,不仅墓道中掺杂乱石,夯实牢固,在接近墓门时,还遭遇坚固的封门石。为确保墓室和文物不受损伤,考古专家多次调整发掘方案,谨慎作业。发掘现场这两天下起了小雨,工作人员采取了应急防水措施,将墓葬封土堆被盖上了塑料薄膜,整个墓道用帆布搭建了一个人字形工棚,考古人员正在墓室里进行紧张清理。

位于钟祥市的郢靖王主墓室先后出土文物4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00多件,在主墓室和东西壁龛相继发现了一批珍贵的金器、玉器、瓷器和漆器。其中的青花瓷、金簪、金粉盒等6件文物被初步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印有“龙凤”图案的青花瓷则填补了湖北省考古空白。

院文清教授称,在墓内的中室和后室还发现了10余个腐烂的箱子,箱内装的估计是丝织品开发者_Go百科和字画等。由于墓内进水最深达两米,箱内文物全部腐烂无存。此次发掘,虽然发现的文物没有期望的多,但极具价值。


qkoufu1233 2021-07-19 开发者_C百科04:39

皇帝的脸是龙颜。所以即使是近臣,没有朕的“抬起头来”,是不能随便看的,也不能议论。其实,这是古代帝王彰显高高在上的天子权威、神化自己的一种谋略。但是,因为皇帝的脸不能随便看,就容易弄出“相貌问题”,有的至今争论不休。

如秦始皇嬴政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史学界争议颇大。《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准,即古代相书中所言的鼻子,从记载中看,嬴政鼻梁并不完美,有缺陷,眼睛细长,说话声音怪异,是一个五官比例不协调,相貌丑陋的鸡胸男人。有人因此戏言,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皇帝,是帝王中的第一丑。

但北宋李昉等人主编的《太平御览》中记载又有所不同,称嬴政是“虎口”、“日角”、“隆鼻”、“大目”,这样说来他又是高鼻梁,大眼睛,相貌堂堂的帅哥级男人了。我因偶然的原因,多年前曾跟乡下的算命先生拎过几天包,粗知唐举、皇甫玉、袁天罡诸史上相术名流的故事,从中国古代传统的面相原理来看,“虎口”之人与“龙口”之人均为帝王相:“虎口阔大有收拾,须知此口必容拳,若然不贵且大富,积玉堆金乐自然。”可见,嬴政的相貌不是丑,而是奇,贵不可言。

另一个与秦始皇一样,给后世留下严重“相貌疑云”的帝王是明太祖朱元璋。有史学家称他是下巴奇长、耳朵肥大、满脸麻点的丑陋、猥琐男人,朱元璋才算是中国帝王中的第一丑;但有的人称朱元璋是五官超格、相貌超俗,乃大富大贵的罕见帝王之相。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目前外界能见到的画像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类,即一丑一俊,但版本众多。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简单提到过朱元璋的相貌问题,辑了他五幅不同形象的画像。

这里重新提起,是因为我终于收集到了迄今最全的朱元璋画像,既有宫廷的,也有民间的,版本达16种之多,有的相貌很滑稽,十分新鲜。其中,有不少是我从南京明孝陵博物馆藏品中看到的。馆藏画像均已入收王前华、廖锦汉两位明孝陵文物专家主编的《明孝陵旧影》一书中,共有13种。廖锦汉先生向我介绍过,称“这些画像是第一次公开,有几幅是从民间新发现的”。我相信众多网友也是第一次看到下面图中的几张,因为即使明史学者也未必全看过呢。

图一: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二: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三: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四: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五: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六: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七:传朱元璋宫廷画像

图八:传朱元璋宫廷画像

图九: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十: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十一:传朱元璋宫廷画像

图十二: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十三: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十四: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十五:朱元璋宫廷画像(“标准像”,中年)

图十六:朱元璋宫廷画像(“标准像”,老年)

过去给帝王画像,就像现在国家领导人有专门的摄影师一样,也有御用画师。民间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朱元璋画像故事:说是朱元璋称帝后遍召丹青高手给自己画像。第一个进宫的画师十分认真,把像画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和真人一样。朱元璋看到自已丑陋的形象,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第二个吸取了教训,自作聪明,把朱元璋画成美男,一表人材,五官端正,相貌堂堂。朱元璋一看这哪是自己啊,明明是在忽悠他,自然画师难逃一死。第三个是真聪明,揣摩出了朱元璋的心思,追求“神似”:脸型描摹得与真人差不多,其它部位跟着感觉走,就如现在影楼给新郎新娘拍婚纱照,处理得模棱两可,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结果朱元璋看到自己满脸仁慈,一副帝王之相,龙颜大悦。不用说,画师获赏,免予一死,被放回了家。http://blog.sina.com.cn/laoni

“民间故事”里透露出一个信息,朱元璋的相貌异于常人,可能确与秦始皇一样,是不合比例,五官失调。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讲究威仪的帝王朱元璋?所以暗示画师造假。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朱元璋对自己的画像要求极其严格,绝不充许不满意的作品流出。既然如此,民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版本流传下来?

有一种原因不可忽视,就是朱元璋杀人如麻,除了残害忠良,还得罪了不少文人,文人怀恨在心而借此泄恨,于是根据传说中的描述,故意夸张其面部缺点,丑化朱元璋,把本来相貌就一般的皇帝画得更加糟糕了。但这理由并不很硬实,因为朱元璋是汉人,是他赶走掘陵盗墓,奸妇淫女,无恶不作的外族,推翻了给民间带无尽痛苦的元朝,至少老百姓应该很尊敬他的,怎么可能允许这种丑化大救星式领导人的画像流传下来?再说,明朝的典章是很严厉的,当年到朱元璋孝陵前割猪草都可能被逮起来的,这种画放在家里,哪该是什么罪?别说画,想都不敢想!

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后人,特别是清朝所为。

自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到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被逼上吊自缢,历277年的大明王朝结束,清王朝开始了。清王朝是满族人的天下,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后金政权易名而来。1644年清世祖福临赶走李自成,迁都北京后,清朝在好几个时期或轻或重,有步骤地开始“篡改运动”。为了统治的需要,甚至连《明太祖实录》这些书,都安排文人“修饰”,从文字上丑化前朝,歌颂大清万年江山。可以想见,在这种背景下,本来民间就传说相貌怪异丑陋的朱元璋,就很难逃脱被“恶搞”的结局了。一个王朝都倒下了,开国皇帝能不被嘲弄么?

从目前来看,除了一两幅外,绝大部分版本都系明亡以后民间所绘,有的版本极不严谨,如把朱元璋的皇冠绘成了秦汉制式(见图六),和秦始皇、汉武帝戴的是一样的,显然是一幅搞笑画作。还有朱元璋的下巴大如馒头,从生理角度讲,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得怪病。如果这种长着奇怪下巴的画像真是明时之作,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当时确实把朱元璋的奇异相貌当着帝王奇相来理解了;或是朝廷有意授权画师,通过障眼法来愚弄臣民。而从历史上看,在出生、相貌上故弄玄虚,也确是帝王美化自己的一个常用小把戏。

如《明实录》记载,朱元璋晚上出生的,生下后红光满地,房里异常发亮,邻居以为朱家失火了。实际上这怎么可能呢,说红色满地倒是真的,因为其母生他时大出血了。再者,朱元璋与哥哥葬父时说是遇到暴雨,于是放下包裹在芦席里的父尸,进庙里躲雨,结果雨停了,奇事也出现了,尸体所在地方自起坟头,于是就传出了朱元璋葬父葬到出真龙天子的风水宝地上了。朱元璋称帝后专门在凤阳的“中都”修筑了皇陵,将父母的连棺材也买不起的土坟头,改建成帝王陵,至今尚存。所以,不排除后世或朱元璋本人有意为大明开国皇帝,从相貌上寻找天意和理由的可能。据说,朱元璋患过天花而不死,留下了一副麻脸,加上他的下巴可能稍长,额骨稍凸,时人可能觉得太丑了,御用文人则正好附会说这是帝王奇相:“下辅学堂地阁朝,承浆俱满是官僚。如教中辅来相应,必坐枢庭佐舜尧。”一般地阁(下巴)饱满就是官相之人,而朱元璋地阁雄奇,妙不可言,贵不可测,自然是帝王的好命了,相貌要异于常人。 

所以,面对朱元璋一脸仁慈、那张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并为南京阅江楼等多个明朝景点悬挂的“标准像”(见图十五),有人觉得与真人不相符,是假的,认为长着怪异下巴的画像与真人最接近。朱元璋到底长得怎么样,丑不丑,现在谁也说不清,成了一段历史疑云。但我推测是不会丑到哪里的,不然在濠州起事的王财主郭子兴怎么可能把义女马秀英,嫁给一个要钱没钱要长相没长相的穷和尚?再说,相貌会遗传的,朱元璋生有朱标、朱棣等24个儿子,这么多“龙种”当中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肥耳、大下巴,与他长得相似?从明诸帝的画像来看,均无此长相啊,相反都与朱元璋的标准像差不多。所以说,真实的朱元璋与标准像不会差得太远。有朝一日,如果朱元璋的陵寑孝陵地宫被打开了,找到其遗骨,用现代电脑三维复原技术处理一下,真相就会大白了,一切OK!


1wuai08635 2021-07-19 04:45

  进攻图在这里

  http://www.unitedcn.com/01ZGZZ/images/01GUDAI/pyh.jpg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627.html

  鄱阳湖之战

  中国古代水战史上的典范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江南地区,徐寿辉起兵蕲、黄(今湖北蕲水、黄冈一带),攻占武昌,继取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公元1360年,部将陈友谅杀死徐寿辉,自称皇帝,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公元1362年,徐寿辉的另一部将明玉珍在四川称帝,控制了四川。此外,还有方国珍起义于庆元(今浙江宁波),控制了浙东地区。张士诚起兵江北,控制了长江三角洲。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大。

  他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投诚后,渡过长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因此,陈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划消灭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急躁、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立栅。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陈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救援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此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开发者_开发技巧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阵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陈友谅的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丰,造成应天空虚。如果陈友谅不是先攻洪都,而是以一部兵力对洪都进行牵制,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那么朱元璋将处于陈、张夹攻、进退失据的不利处境。但陈友谅却把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使数十万大军局处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屯兵坚城之下,苦战3月,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中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创造了我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