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性格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如果更改为“刺激-反应行为模式“,那这个就可以讨论了。
我前前导师齐建国写过一本书:神经科学拓展,其中提到:
传统上,人们认为求偶(courtship)行为是动物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是动物一系列程序化的、不需要以前的经验就能完成的复杂常规行为。前辈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将这种常规的行为称之为固定的动作模式(fixed action pattern)。由于这些行为在个体之间遵循高度刻板的模式,因此我们认为这些行为在遗传学上也是程序化的,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调控行为的。目前果蝇是唯一一种既能展示复杂、刻板行为,又能比较容易地开展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实验观察发现,当有“处女”雌果蝇存在时,雄果蝇会完成一套刻板的动作。雄果蝇会朝向雌果蝇,用前肢拍打自己的腹部s如果雌果蝇走了,雄果蝇会尾追,然后伸出一只翅膀,产生振动,发出一种物种特异的“情歌飞此后,雄果蝇会根据雌果蝇的兴趣水平,可能会再来一遍,重复这些动作,如果雌果蝇感兴趣,则继续下去,伸出长嘴去舔雌果蝇的生殖器,继而爬上去,与之交配。
求偶是一种性别特异的行为,神经系统的某些部分一定以一种性别特异的方式进行发育,以促进这些行为的完成。目前已经知道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某些部分必须沿着雄性性别分化的路线发育,才能发生雄性行为。为了研究果蝇求偶行为的遗传元件,Hall等构建了遗传学上嵌合的果蝇,即这种果蝇的一些细胞发育成了雄性。而另一些细胞发育成了雌性。结果观察到,果蝇求偶行为早期阶段的动作,即朝向雌果蝇、拍打腹部、伸出翅膀。由属于雄性组织的背侧脑控制,并且只需一侧的脑,而较后的几个步骤则由属于雄性组织的腹侧脑的部分区域控制,而唱出好听的“情歌”则需要属于雄性组织的胸部神经节调控。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某些决定个体性别的基因,指导脑的关键部位某些细胞的分化发育。脑的这些细胞反过来调控神经系统的行为输出。
那么这些基因是什么呢?其功能具体为何? Hall 等用突变技术发现了与果蝇交配行为有关的“没结果”基因(fruitless gene)。突变实验中发现,发生了“没结果(fruitless )”突变的雄性果蝇显示出几种求偶缺陷:它们在头几个阶段追求雌性果蝇是正常的,但是从不企图交配;而且,这些雄性果蝇还追求其他雄性果蝇。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发生“没结果”突变的雌性果蝇却行为正常。
一种只影响雄性果蝇的单一基因缺陷,结果使企图交配和伴侣辨认都发生了改变,说明“没结果”基因可能在决定雄性果蝇性别基因的级联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识别出“没结果”基因突变的靶点之一,是果蝇腹部的一块雄性特异的肌,在“没结果”突变体果蝇这块肌缺失。由于这块肌的分化是处于运动神经元的控制之下,因此运动神经元就是“没结果”作用的可能靶点。
“没结果”基因的发现使我们对一种复杂的、程序化的行为如何进行遗传学调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揭示,在发育通路中的基因可以选择性影响一种行为的不同方面。
当然,这离弄清楚苹果cook的同性恋“刺激-反应行为模式”(或则我的异性恋”刺激-反应行为模式“)产生机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谭宏旺 开发者_JS百科 2021-07-31 09:28
关于性格、脾气方面的遗传基因影响可以参阅 宝宝遗传爸爸妈妈的脾气?
智力或许与脑中的神经递质传递速度和浓度有关,这就涉及到表达代谢这些物质的基因,而记忆是或许与脑中某些物质的可存在时间有关,难道会改变某几个脑细胞?从而影响记忆?
坐等高人解答~
蔡昆宏 2021-07-31 09:28 开发者_如何学JAVA
我觉得还是有所影响的,但关键还是后天的,父母的影响比较大吧。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定某个人“像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或者“像他母亲一样多愁善感”,是说明了我们性格中的多大特征来自遗传。一般来说,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够隐约地见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于他父母中的一个。
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质DNA可以确定子女的身体特征,那它也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因此,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母亲或父亲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对豚鼠大脑刺激的研究来证明这个观点。1984年,他们对一些经过处理的豚鼠胚胎进行实验,使一部分豚鼠的身上只带有雄性基因,另一部分则只含有雌性基因,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母亲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父亲的基因则主要影响易感性和情绪。
当然,除了遗传素质,环境对个性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他们在对父母的科学心理测试中,证实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也可以断定存在着某种遗传因素,不过这种断定只能在下列情况下有效:如果这种遗传因素紧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环境相关联,如果他的出生易受遗传影响,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为了证明这个论点,通过实验证明了精神障碍是有遗传性的,但是这种遗传性只有与特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经质的;但如果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那么孩子的神经质会有所抑制。就像精神疾病有遗传性那样,气质、性格的表现能够在母体怀孕的过程中遗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太早_757 2021-07-31 09:40 开发者_高级运维
我觉得吧,基因对人的智力、性格和记忆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这个影响可能只是先天的,但是一个人智力、性格和记忆的好坏除了先天的影响,还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有些人可能一生下来就是被赋予了一些在智力、性格和记忆方面好的基因,但是如果后期不去加强,不去学习,也会造成记忆衰退,性格不好,智力下降,但是如果有了后期环境的影响,勤奋努力,就算一开始各方面不是很优秀,也会使自己的智力、性格和记忆提高的。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是得从多方面去考虑的,有很多因素决定的。
liuhuajiayou 2021-07-31 09:43
关于基因影响智力:
英、法、德等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报告。他们以1583名14岁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脱氧核糖核酸(DNA)样本分析和脑部核磁共振扫描,以及一系列智力测验。
研究人员研究分析了可能与大脑发育有关的5.4万种基因变异,结果发现,一个特定基因变异会导致大脑左侧半球皮质较薄,而相应的志愿者智力测试成绩也相对较差。
研究人员说,这个基因变异会影响到脑神经突触的可塑性,后者则与脑皮层中的灰质含量及其厚度有关。此前研究显示,大脑皮层厚度与记忆力、语言能力等智力水平有密切关系。
研究人员西尔万·德斯威瑞斯说,人的智力水平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还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此次确认的基因变异对智力的影响只是一小部分,但这项研究有助于探明与认知能开发者_如何学JAVA力受损有关的精神疾病发病机制。
关于基因影响记忆:
一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识别了Tet1,该基因具有“消除记忆”的迷人功能。这同金-凯瑞和凯特-温丝莱特联合主演的2004年影片《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情节类似。这个在新记忆取代旧记忆时出现的过程被视为达到一个控制甚至完全删除记忆的阶段的关键。
进行这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表示,如果找到一个增强Tet1基因活性的方法,就可能导致医学进步,例如治疗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患者,把他们的痛苦记忆删除。
关于基因影响性格:
个人觉得,性格本来就是一个主管的东西,是无法去度量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这个理论得到了很多的应用。所以,不管基因是否对性格有影响,至少环境的影响应该是更大的吧。
zw****218 开发者_StackOverflow社区 2021-07-31 09:44
个人认为文化传统更重要。不过YY的纯爷们犯罪率极高!!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