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5722451796 2021-07-30 22:4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开发者_C百科池上(唐) 白居易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60U347066820 2021-07-30 22:44
创作背景: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开发者_运维知识库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e27****56 2021-07-30 22:50 暮江吟p 白居易p 一道残阳铺水中,p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p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开发者_JAVA技巧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孟宪羽 开发者_C百科 2021-07-30 22:59 《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九月初三)从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 补充: 暮江吟 ,写的时间是:(九月初三)从傍晚时分至夜晚的,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和新月初升的夜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