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儿童容易被同学欺负,也容易成为校园欺负者。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学,他一直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问题,发现伴随着人口流动而产生的回流儿童组,特征更加复杂,他们面临比较严重的学业和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他将回流儿童定义为城市流动经验,至少有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学习的经验,但由于各种原因回到家乡的孩子。
从1989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带来的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近年来,受特大城市人口疏散政策、农民工返乡潮、地区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回流儿童组。
研究表明,由于各地公立学校和大学入学考试等政策障碍,一般有升学需求的流动儿童变成回流儿童。根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1%数据,高中留守儿童流动经验的比例约为15%。
11月30日,《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正式发表,宋映泉的研究成果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名为回流儿童学业和心理发展的实证研究的项目是基于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研究所的课题组在河北蔚县、涿鹿县、沽源县、四川苍溪县、旺苍县的调查。
宋映泉和同事发现,不能上公办学校,父母回乡是孩子回流的主要原因,在回流孩子中,表现出回流早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多孩子选择在低年级回流。回流前,大多数儿童在城市的学习状况,包括公营学校的学习状况、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都很好,但约80%的儿童回流后留守,与父母见面频率低,与非回流留守儿童相比,更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受到不同程度的欺凌这些都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
与非回流儿童的学业状况相比,回流儿童的学业成绩差,留级比例也高,达到22%。在心理发展水平上,无论是回流儿童还是非回流儿童,其抑郁风险都在60%左右,其中回流儿童的抑郁风险比例更高,达到64.26%。关于下一组数据,宋映泉采用国际广泛应用的儿童发展抑郁计,多次测试。
我们的研究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回流儿童在学业和心理发展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影响自己的人才积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是社会人才资本的浪费。因此,宋映泉和同事提出宏观制度应相应变化,逐渐消除流动儿童异地学习,特别是升学的障碍。同时,在户籍制度改革短时间内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鼓励城市工作的父母在让孩子回老家时做出合理的决定,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回老家学习,尽快适应老家的学校和生活环境。
关于回流儿童,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发现该集团回乡后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并且相当普遍。
研究组采访发现,从上海回流到安徽老家的回流儿童,很多孩子回到家乡后,身上长了疹子。但“水土不服”不仅表现在生理上,更多表现在心理上。
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很多想念原来的老师和学校环境的孩子一个人回到家乡,长期住在学校,在生活上面遇到战的新学校的教育方式、学校文化很难适应……
回流儿童的开发者_C百科水土不服与普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不同。针对这种现象,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层面,都应该起重视和应对。韩嘉玲建议,这些孩子的父母应该事先和孩子交流,在回流初期至少一个人陪伴孩子,不能让孩子被动接受安排。公益社会组织也可以进行预防干预和帮助。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