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产业的发展会带动肿瘤药物的研究,特别是现在已形成“药物基因组学”这一“热门”的领域,将其应用到肿瘤病人治疗上特别具有吸引力(相对于β-受体阻滞剂),因为癌症治疗的个体化具有提高疗效和减少毒性的潜在希望,最终目标是每一位肿瘤病人药物治疗的最优化。
2005年,美国FDA先后正式公告,要求在使用华法林、苯妥英、卡马西平、托莫西汀、伊立替康、可待因(孕妇/哺乳期妇女),硫嘌呤类(AZA、6-MP、TG),伏立康唑以及他莫昔芬之开发者_运维技巧前,必须或应当检测患者药酶的基因多态性。
由于抗肿瘤药物的特异性较差,应用常规剂量的抗肿瘤药物有可能导致耐药性、毒副作用和病人治疗失败。利用一种快速、准确、经济适用的基因分型方法(如DNA芯片技术和SNP高通量分析技术),鉴定和检测某些生物标志物(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受体和其他药物靶蛋白),将有助于临床设计有效化疗的治疗方案,减少毒副作用。
在治疗之前先确定肿瘤以及病人的基因型和基因表达,可以将病人区分为药效和毒性反应不同的群体,从而真正做到抗肿瘤药物的个体化用药。
而国内基因产业的发展也会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药企的抗肿瘤研发。
回忆如窗 2021-09-18 19:02
这个答案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基因技术的普及,药物的研发,特别是肿瘤药物,肯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方面,技术手段更多,对于肿瘤的信息挖掘更加充分,找到相关的致病基因,对于药物的开发来说,就是找到了目标,指明了方向,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分子诊断企业,利用相关的测序技术,开展个性化用药以及靶向用药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的开发者_开发技巧成果,这同时对过国内原研药市场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