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上了大学,你就不会担心你的工作了。你确定吗?/unsplash
今天,成千上万的高考学生完成了一次,走出了考场。许多人会欢迎期待已久的大学。
与此同时,874万年轻人完成了四年的征程,有人在2020年特殊的毕业季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学士服是租来的,毕业照是摆拍的,论文是抄袭的,实习报告是假的,三方合同欺骗就业率。只有时间是真的,它每天都在告诉我们,青春终究会过去。
此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往往最能理解母校辉煌的99%就业率,这真的与我无关。
暴跌到20%或30%后,就业率敢水吗?
99%就业率的高分对于今年大部分高校来说可能都比较难。
上个月初,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其微信官方账号上发布了一则《致校友倡议书》,其中提到,截至5月25日,该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35.17%和48.53%。
因此,学院希望充分发挥校友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
不仅仅是这所学校和一所学院,官员们也在寻求帮助。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的许多大学,如重庆工商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Xi工业大学,都向校友发出了就业SOS。
前40万增量有874万毕业生,后来疫情影响。2020年的求职季确实比以前残酷多了。
BOSS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中也提到,2020年应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供需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中,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春季招聘季积极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增长56%,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
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武汉大学工程系体育馆举行,2万名学生挤在会场。/卡通创意
从部分高校公布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近400名毕业生中,约定就业率为23.57%,本科考研率为49%。延安大学2020届毕业生整体签约率超过54%,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这些数字显然与往年同期的就业成绩相差甚远。
当然,从年初开始,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整个社会都在担心和努力稳定就业率。
首先,扩招是浩浩荡荡的。考研正式招生18.9万人,硕士招生近20%,远高于前一年的5%,高考扩招32.2万人;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高校相继发布招生简章,确认博士扩招。今年博士招生预计达到10万。
为本地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环境和发放补贴等措施也紧随其后。比如北京出台了“北京8条”,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近日,多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
其中,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统计指标更新,开设网店纳入自主创业范围。网络营销工作者、微信官方账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成为自由职业的新选择。
乍一看,广大找不到工作的学生不用担心失业。他们可以花几分钟注册一个微信官方账号,马上就能独立工作了。
然而,当你愉快地完成一天的工作时,问题就来了。
谁来支付这份自由职业?如果官方号码被屏蔽,是否意味着失业?失业保险,会有吗
老实说,就业率不到90%,学校可能不好意思招生;踏入95%大概就是及格线;毕竟大家的目标都是99%起步。
就业率于1999年首次被写入中国大学史。当年教育部首次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排名,数据来源为就业协议。
当时也恰逢大学扩招,但时隔四年,扩招下的第一批毕业生就业率较上一年明显下降,使得高等教育界紧张起来,开始把握与就业形势相关的数据指标,逐渐开始被捧上神坛。
2004年教育部发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发展后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就业指标逐步与高校经费挂钩。
同年6月,教育部再次修订《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将失业率和灵活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统计。
毕业生人数在增加,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在增加。/unsplash
一方面,高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宽松灵活的统计方法可以生成引人注目的数据。于是,过度美化的就业蛋糕纷纷出炉,学生的就业方式更是眼花缭乱。
此前,2003年8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西某高校对毕业生有规定,必须在规定日期前向学校提交劳动合同,否则不给学生发放毕业证。
新华网2004年9月16日的一篇报道也指出,北京某高校30人的毕业班中,只有7人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合同,但该高校给出的就业率却高达80%。因为那些只提供就业意向证明的学生。
,均被纳入已就业毕业生范围,而该证明基本为捏造,学生实际上并未找到工作。直到今天,没有劳动合同就不给毕业证、强制被就业的戏码仍在上演。多少大学生从没想过,自己还没完全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就被母校上了这么社会的一课。
不久前,教育部下方通知,要求各高校不准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并对提升就业率的各种猫腻操作提出了禁止。
毕业生们为这一规定叫好,但回到现实中,依旧有 成日被电话QQ轰炸催就业、被成为师范毕业的服务员、被签约了家楼下超市的同学在大倒苦水。
和敢于拿实际数据说话、积极向校友和社会求助,帮学生寻找出路的大学相比,这些一味刷高就业率便觉得万事大吉的高校,或许并不在意学生是否真正落实了工作。
只想从中捞满kpi、拿到经费的它们,也成了虚高就业率的推波助澜者。
就业率的虚高病,必须得治
国内高校现行的就业率计算方式,基本是由各学校自行统计并逐层上报,最终由教育部汇总后公布。
说白了,这更像是一场自己参与竞争、自己上报成绩的比赛,少了外界的监督和问责机制,高校不免多了些动手脚的空间。
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则被分成协议和合同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升学、暂不就业、待就业六种类别。
不过,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可操作空间,从开公众号算就业的标准就能看出;升学国内读研或者出国留学也都算就业;七七八八的去向加起来,此率不高都难。
从就业率计算公式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当年毕业生总人数×100%,但它只纳入了毕业生的初次毕业情况,统计时间也仅为学生离校前和当年12月两个时间段。
这样的统计方式,一方面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追踪,一方面也可能促使学校做出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
其实,就业率改革的呼声没有停过,一些地方和高校也做出过新尝试。
比如,浙江省从2011年开始,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科院作为第三方对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这一过程并不像大多数高校一样自行解决,多了独立、客观的因素。
就业率到底该怎么计算,是个问题。/unsplash
参考国外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如哈佛大学在范围设置上,将升学和后续研究学习多带带列出,不列入就业率统计范围。
统计层次上,芝加哥大学商学院20012002年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除了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外,还对毕业生的工作薪水、工作性质、工作区域、找工作的途径等进行了调查。
而为了克服统计就业信息时的时间局限性,美国各机构在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时,一般将毕业后若干时间的就业状况作为调查对象,由此尽量避免统计初次就业率产生的误差,也能更具体地反映毕业生们的就开发者_如何学JAVA业情况。
最令人头疼的,还是悬在高校就业率头上的那些刀子这个数字不仅牵动着大学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评估甚至是经费拨款、领导政绩等。
当然,这些关联本身没有错,但简单粗暴地关联方式难免会产生问题。
如果顶层评价体系不做一些适当改变,就业数字带来各种迷惑和压力,都将继续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