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糖尿病患者监控病情的手段,主要定期测试血液中的血糖(葡萄糖)含量。标准可以参照这份资料: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
现时,病人常用的测试法是靠专用试纸吸取少量血液样品,透过测试仪观察血糖浓度。但有研究指出,普通测试仪的误差达10%,可能耽误患者诊治,加上试纸昂贵,频繁地丢弃试纸,既不经济亦不环保。
现时能购买到的各类血糖仪,其科学依据主要是靠化学反应,如感光效应或分子电流量原理,但无论依据哪类原理的仪器均会出现误差,有时幅度达10%,且这种靠人造仪器检测病情的做法并不环保,因为每次测试后的试纸都要扔掉开发者_如何学JAVA。
所以说现时的诊断和标准只能说作为一个参考。
易安居士2018 2021-10-31 14:35
糖尿病病情的监控是糖尿病治疗达标的保证。但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血糖就足够了,这其实混淆了监控指标与诊断指标。正确的方法是:除规范化监测血糖外,还应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是刚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可在明确糖尿病诊开发者_开发百科断时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然后规范化监测血糖,可1年监测糖化血红蛋白1次;如果患糖尿病时间较长,血糖监测结果有明显波动,就要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每3~6个月监测1次;如果糖尿病患者已有严重的并发症,应3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1次。
小孩爱上叔的眼 2021-10-31 14:49
合理膳食,加强运动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一天半斤粮食,二两的肉或者是鱼,有一斤的蔬菜,一个鸡蛋,一磅奶,也就这么多。运动的话是要求坚持,一天半个小时到开发者_如何学编程45分钟,不是特别剧烈的运动,走路就行。
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该每年做一次血糖检测,及时发现糖尿病。管住嘴、迈开腿,减小压力,保证睡眠,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月亮也晚安0924 2021-10-31 14:50
T2DM即我们平常最多见的2型糖尿病:
专家共识: 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 岁):
§一般将HbA1c 控制于<6.5%;
§年轻、病程短、治疗后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或单用生
活方式治疗者HbA1c<6%
§口服药不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者HbA1c<7%
伴有心血管病(CVD)或CVD 极高危患者:HA1c≤7.5%
老年(≥65 岁开发者_StackOverflow中文版)患者:
§ 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 年,HbA1c≤7%;
§ 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 年,HbA1c<8%;
§特殊情况甚至放宽至HbA1c<9%
低血糖高危人群:HbA1c 不应超过9%。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平时注意自我监控方法有:
- :尿糖 方便、无创,但不准确
血糖 三餐前后、睡前、0AM、3AM
HbA1c 2~3月
每年1~2次全面复查,包括 血脂水平、心、肾、神经、眼底情况
ty_131115249 2021-10-31 14:51
目前我国仅有不到3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达到亚太地区的控制标准,换句话说,70%~80%的糖尿病患者治疗无明显疗效。
为什么糖尿病治疗达标率如此之低呢?原因是多样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对糖尿病病情不监测。有些糖尿病患者只知道盲目治疗,却不知会因为对糖尿病的无知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久将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烂脚等。
糖尿病病情的监控是糖尿病治疗达标的保证。但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血糖就足够了,这其实混淆了监控指标与诊断指标。正确的方法是:除规范化监测血糖外,还应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打个比方,日常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检测,是反映患者抽血时瞬间的血糖水平,就好像一次平时“小测验”,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则相当于一次“期末考试”,可稳定反映以前数周内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
《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它可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抽血前较长一段时间内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给医生提供诊疗和合开发者_运维百科理用药的可靠指标。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可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超出正常值范围(4%~6%),说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未控制好,病情控制不稳定。研究资料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值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就降低21%,心肌梗死降低1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就会使微血管或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升高37%,糖尿病所致的死亡率增加21%。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能使糖化血红蛋白不升高就是成功,能使糖化血红蛋白有所降低,就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