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请问未来的超级稻真的能够高达2米吗??

开发者 https://www.devze.com 2023-01-14 15:15 出处:网络 作者:运维百科
gfuse 2021-11-14 11:55 这个问题在其他论坛也看到过,有的观点就很不错:先说株高。株高两米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长到两米的水稻应该像玉米高粱一样有结实的茎秆才能够抗倒伏和支撑谷穗。还有一个问题是,水稻是
gfuse 2021-11-14 11:55


这个问题在其他论坛也看到过,有的观点就很不错:
先说株高。株高两米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长到两米的水稻应该像玉米高粱一样有结实的茎秆才能够抗倒伏和支撑谷穗。还有一个问题是,水稻是有分蘖的,这点和玉米高粱谷子等其他禾本科作物都不同,想一下9-10个高两米粗杆子的水稻分蘖长在一起会给收割带来多大的难度……而且在这种拥挤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影响生长吧。那么高的水稻生长时间也不短,对于两季稻和三季稻种植地区也不划算吧。
再说耗水。水稻非常耗水耗肥,这和它的生理特性是分不开的。目前对水稻改造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高其抗旱性,人们也在从谷子玉米等耐旱作物中寻找可利用的基因资源。
再说增产。将水稻从C3植物改造成C4植物是个很值得一试的想法。尽管C4途径的核心内容已经搞清楚了,但是调节C4途径的多种机制还在研究中。相关调节因子转化水稻的实验正在进行。
螺旋式上升……我觉得这个描述应该是只关心了株高的问题。其实水稻育种人员都是朝着产量奋斗的,株高只是个附带表型,就像半矮化的水稻之所以那么重要,还是因为杂种优势表现出的高产。开发者_开发问答


种田多多 2021-11-14开发者_开发技巧 11:59


确实可能,现在赤霉感染的稻就能长那么高。

要产生高杆水稻对于育种(传统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来说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困难的是避免秆变高后带来的副作用:机械性能(抗倒伏)的下降、通风情况下降。这些要通过增加茎干粗细和厚壁组织数量、改变叶倾角和种植密度来改善。收割不是问题,3、4米高的芒草都能收割。

袁老的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稻谷产量=生物学产量(植株全部干重)×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重)”这个等式中经济系数不变的基础之上的。若经济系数不变,那么增加全株生物量是可以增加产量的。但是我们知道,对于较小的水稻植株是可以支持较大的穗的,但是若等比例放大的话,其相对支撑效果就会下降(就好比蚂蚁可以举起相对体重数十倍的物体,但大象就无法举起其体重相当的物体,尽管绝对重量大象搬动的比蚂蚁多多了)。因此经济系数下降是无疑的,故而株高是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达到2m左右的水稻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增产目标,但真要实现“禾下乘凉”,这个不太现实。

其实“螺旋式上升”的推动力就是人们对水稻高产这一指标的追求,是人为干预的结果。增产是最终目的,而通过技术进步来改变的水稻性状则是不固定的,都是为了增产而服务的。


_WeCh****75915 2021-11-14 12:04


个人认为,超级稻达到2米是完全能实现的,但是育种目标主要应该集中在产量和质量的平衡上。

袁老有在稻下乘凉的梦,我相信他肯定会实现的。在科学上,这种起初不太合理的设想,最终会变开发者_运维百科为现实,且会极大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但是,稻高2米,要保证它正常生长,就需枝干也比现在的稻粗,那么这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营养,最后它的产量能大于它的消耗量吗?或者能大于多少?质量又能保证吗?

按照一般的原理,产量和质量是彼此限制的,并非产量越大,质量就越好。如果把稻的产量比做“物质的质量”,把稻的质量比做“物质的能量”,那么我们根据适用所有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关系就可以知道,在极限状态下,稻的产量(质量)越高,它的质量(能量)就越低。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体会到了。超级稻虽然产量很高,但是它的质量(口感)还是比较一般。而相反,传统的稻种,虽然产量不是很高,但是质量(口感)还是比较好的。

我觉得,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背景下,稻的育种主要集中在提高产量上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未来应该把育种目标集中于产量与质量的平衡上,也就是说,培育的新品种,产量要高,质量也要好。

为什么呢?比如,最近,人造蛋和打印牛肉技术日趋成熟,这些技术会导致我们的食品供应可能并不需要太大的种植面积。因而,未来,我们食品的产量就不是问题了,那么随着环保意识和回归自然理念的加深,以及更加注重健康,大家会更加关心质量的。所以未来的宇宙目标应该更多在质量上,例如使稻的原味更可口、开发其他口味的稻,等等。


你的氧气Afra 2021-11-14 12:04

开发者_运维技巧
谈及株高,两米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长到两米的水稻应该像玉米高粱一样有结实的茎秆才能够抗倒伏和支撑谷穗。还有一个问题是,水稻是有分蘖的,这点和玉米高粱谷子等其他禾本科作物都不同,想一下9-10个高两米粗杆子的水稻分蘖长在一起会给收割带来多大的难度!而且在这种拥挤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影响生长吧。那么高的水稻生长时间也不短,对于两季稻和三季稻种植地区也不划算吧。
其次,水稻非常耗水耗肥,这和它的生理特性是分不开的。目前对水稻改造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高其抗旱性,人们也在从谷子玉米等耐旱作物中寻找可利用的基因资源。
将水稻从C3植物改造成C4植物是个很值得一试的想法。尽管C4途径的核心内容已经搞清楚了,但是调节C4途径的多种机制还在研究中。相关调节因子转化水稻的实验正在进行。
“螺旋式上升”这个描述应该是只关心了株高的问题。其实水稻育种人员都是朝着产量奋斗的,株高只是个附带表型,就像半矮化的水稻之所以那么重要,还是因为杂种优势表现出的高产。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