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屈原行吟图是谁画的呢??

开发者 https://www.devze.com 2023-01-06 12:08 出处:网络 作者:运维百科
ty_韩松31 2022-01-04 22:09 有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上有,有没有来源我已忘。另外,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有一幅裁剪图,课本背后一般会注明出处或链接。可以关注一下。其开发者_如何学Go它的我真帮不了你,我
ty_韩松31 2022-01-04 22:09

有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上有,有没有来源我已忘。另外,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有一幅裁剪图,课本背后一般会注明出处或链接。可以关注一下。其开发者_如何学Go它的我真帮不了你,我搜了半天,网上真没有。另外,我觉得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非常传神,当年在语文课本上看到大吃一惊,大加赞赏,小而奇,力透纸背,栩栩如生。上图则偏飘逸动态,让人浮想联翩,心旌不宁,仿佛回到初次与屈原相识的情景,回到那狂歌痛饮悲凄潦落的少年时光。


user88 2022-01-04 22:12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编辑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1]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1]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2-3] 。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4-5]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1-2]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6] 。

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1]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7]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7]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2] 。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4]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经历

屈原像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到来年的正月初七日,屈原一周岁,居乐平里。[8]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的时间。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居乐平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9]

初露才华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任职高位

三闾大夫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zhi,四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关于屈原所任楚怀王左徒一职,古今学者多有解释,现择其要者而举之:

  1、张守节说:左徒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屈原列传》说:“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但据近现代学者褚斌杰、赵逵夫等人考证,认为后世的拾遗实为言官,可以上书言事而无实权,唐代的拾遗官阶只是“从八品上”,同《史记》中的所述屈原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不相称。陆侃如《屈原评传》说:“左徒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仅次于令尹。”

  2、林庚说:左徒是太傅之类的官。林庚《民族诗人屈原传》所附《四注·说左徒》一文中,在引《史记》关于春申君为楚之亲信,任左徒再升令尹的记述后说:“左徒所以说是宫廷的亲信,因为是亲信,所以侍从太子,其情形大约如贾谊之为‘长沙王傅’,秦因此也称黄歇为‘太子之傅’。”

  3、游国恩说:左徒是令尹的副职。游国恩在《屈原》一书中说,据《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因此认为左徒之职似乎仅次于地位最高的令尹,也许就是令尹的副职。

  4、赵逵夫说:左徒是行人。赵逵夫在《屈原与他的时代》中有《左徒·征尹·行人·辞赋》一文。在该文中,他从出土的文物及相关资料进行考证,认为“徒”、“尹”二字是双声假借。并举《离骚》“济沅湘以南征”,《九歌》“驾飞龙兮北征”,又引《尔雅·释者》:“征,行也。”说“征尹”之取义,同于中原国家所谓“行人”,是指负责外交的官员。

  5、汤炳正说:左徒是左登徒。汤炳正在《屈赋新探·左徒与登徒》一文中认为,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的官职有“左登徒”、“右登徒”字是古代典籍中“升”字的通假字,“升”字古音跟“登”字完全相同,并且互相通假,因此,“左徒”是“左登徒”的省称,在楚国朝廷上属于大夫级别。同时,汤炳正也对“左徒”的职掌进行了说明,认为“左徒”虽兼管内政、外交,但从《屈原列传》,尤其是《春申君列传》的记述来看,他们的主要活动都在外交方面。如屈原的几次使齐及其与张仪的斗争等方面都可以证实。

  6、聂石樵说: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聂石樵《屈原论稿》说:“令尹就是宰相,可见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詹安泰在《屈原》一书中认为:“我们根据后来春申君、黄歇以左徒为令尹,就可以看出,左徒在当时是一个仅次于令尹(宰相)的高官。”并说:“左徒升级就可以做令尹。”

7、姚小鸥说:左徒是太仆之类的官。姚小鸥在《〈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一文中,考证《离骚》“来吾道夫先路”的“路”就是“辂”,是楚王的乘舆,与下文“恐皇舆之败绩”相合。进而考证了“左徒”的职掌,认为“左徒”是相当于后世“太仆”一类的官职。姚小鸥所说的“太仆”,据《周礼·太仆》载:“太仆,掌王正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为此,姚小鸥说:“《周礼》中‘太仆’一职为下大夫,其爵位并不高,但职掌甚为重要。”并认为“左徒之职约与《周礼》中的‘太仆’相当”。

  8、王一军说:左徒即楚怀王左司徒。王一军在《屈原左徒即左司徒考》(《现代语文》2010年第8期)中指出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即左司徒之略写。根据《屈平列传》中的相关记述,屈原所任职务即起草宪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与《周官书》所规定的大小司徒职守相近。楚人尚右,故右司徒为正,左司徒为副,所以楚君以左右司徒以取代《周官书》的大小司徒之名称。[10]

变法改革

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谗而见疏

屈原画像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今河南西峡、淅川、内乡一带)。为了打破[11] 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屈原极力劝谏,但是楚王不听,楚怀王听信张仪的.,就把相印授予 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以为张仪怪他和齐国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回来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于汉北楚古都丹阳(今河南西峡、淅川一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汉中郡沦陷,史称“丹阳之战”。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楚国发兵反击,在蓝田(今陕西蓝田一带)大败。韩、魏趁机偷袭楚国至邓(今河南邓州),楚国军队兵畏惧,从秦国回归。韩宣王死,在位二十一年。子襄王仓立。孟轲议定在周赧王三年离开齐国。孟轲主张“性善”,劝齐宣王行仁政,劝滕文公行“井田”,均因为迂阔难行,不受两国采纳。怀王重新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目的是让齐楚两国缔结新的联盟。

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攻取楚召陵。惠文王愿分汉中之半给楚,与楚结盟。楚怀王比起汉中的土地,更想要获得张仪。张仪来到楚国,由于重金贿赂了靳尚,并得到楚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得到释放回到秦国。秦惠文王死,在位共二十七年。子武王荡立。屈原出使齐国,回来楚国的时候张仪已经离开,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张仪没有追到。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张仪由于不被武王满意,离开秦国赶赴魏国。屈原仍事怀王为三闾大夫。怀王领悟到被张仪欺骗,出于一时权宜之计起用屈原为齐使,当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马上便被楚怀王疏远。

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齐宣王欲为纵长,恶楚之与秦合,遣使遗楚王书,怀王犹豫不决,昭睢力谏,遂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屈原不能参与朝政,极可能通过昭睢等大臣敦怀王合齐。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韩宜阳。屈原居住在郢都,设坛教学。

周郝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斩首5万,取析(今河南淅川)及左右15城而去。

流放背景

战国时代,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这样描写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斡弃周鼎,宝康瓢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贾谊笔下,屈原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

的人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称誉;宝剑被贬为钝口,铅刀却被说成锋利;国之重宝周鼎被抛弃,空瓦罐被当成宝物;疲牛跛驴骖驾着马车,千里马却拉着沉重的盐车;帽子本应戴在头上,却被垫在脚下,被汗水湿透。这就是楚国的时局。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名士公孙衍提出合纵,即联合六国一同抗秦,屈原积极参与此事,与公孙衍一起促成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并使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因此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此,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疏远,因为齐楚连盟,秦国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秦王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10]

初次流放

屈子行吟图(傅抱石)

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当有不得已之情在,故《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

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

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为私事争斗被杀死。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此后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这些谣言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 (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10]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2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绝交。[10]

二次流放

张翔洲作品《屈子投江图》

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绝交。屈原于周赧王十九年年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10]

周赧王二十一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10] 时间长达16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

自投汨罗

秦国对楚王的妥协退让,并不满足。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生于前340,死于前278)。[10]

轶事典故

编辑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河南淅川)。这就是屈原的故乡。[12]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12]

屈子祠 正门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曾祖父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开发者_如何学Go”。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12]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人们更习惯叫屈原而不叫芈原。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13]

生辰八字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约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到三十年(公元前339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

《屈子吟》程连欧画作

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从母体降生了。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硕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则说明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可是个好日子(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为公元前340年。[12]

屈原取名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12]

这四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12]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12]

文学成就

编辑

综述

屈原

屈原[2] 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12]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12]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14]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14]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14]


360U2650391007 2022-01-04 22:15

中国花鸟画从唐代到南宋,采用工笔写生着色。南宋时,出现以墨代色的工笔花鸟画。明代时,唐寅等人用采用活泼洒脱的水墨写意技法。明代后期,写意花鸟画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徐渭,在明代的画坛上具有承前启后、自创一格的独特地位。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徐渭是明代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与别号白阳山人的陈复道齐名,并称“青藤白阳”。他擅长画山水、人物,尤长于大水墨写意花鸟画。徐渭师法林良、周之冕、陈浮,融合前人泼墨、破墨、积墨、简笔、写意手法,挥毫泼洒,随意点染,其画面水墨交融,淋漓酣畅,气势豪放,充满了激情,充分表达了他孤傲不群的个性和激昂郁愤的思想感情。徐渭所绘物像意态生动,简括精炼。作画立意新颖奇特,不落俗套。徐渭豪迈潇洒、泼辣豪放的画风,打破明代画坛陈陈相袭的陋习。

陈洪绶(1599~1671),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今浙江诸暨)人,明代著名的人物画家。陈洪绶的作品既重视形体的夸张,又重视神情表达的含蓄,表现手法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自幼时即有绘画天赋,开始师从蓝瑛,于思宗崇祯年间奉诏进京作画,有机会观摩皇室藏画,技艺大增。明亡,出家为僧。他绘的《水浒叶子》、《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描图,是明清间复制板画的精品。他的《屈子行吟图》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形容憔悴、行吟泽畔、爱国忧民的心理状态。陈洪绶晚年作画,夸张变形,有的人物画,躯干伟岸,衣纹挺劲,但面目怪异,开发者_JAVA技巧全身比例失当,大约反映出他身处乱世痛苦BT的心理。明代的人物画发展至明末陈洪绶,一改软弱俗媚的画风,陈洪绶的作品风格有一定的历史转折性意义,使明代画坛平淡无奇的人物画顿起高峰。


同人女专用章 2022-01-04 22:20

开发者_StackOverflow中文版 屈原(约前340~约前275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

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

泳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

罗江自尽。《史记》有传,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传世。


嫩宝她妈 2022-01-04 22:25

首先要建立在你对屈原了解的基础上,

然后选择他精神中你最佩服的一点,

深入地谈下去,

应该就没有问题。

如:没有见过《屈子行吟图》的真迹,但知道这是明末清初的画家陈

洪绶所作。画面上屈原的造型凄苦而忧忿,234 0年前的屈原是否就

是这样的一副模样,现代人无从可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形成共识的

——诗人一定是清瘦而凄苦的,画家图中的造型实际上是借画以抒怀,

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借古喻今的手法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其实在一些书画作品中这种影响更为深远。

当然,我的本意不是来说这副画的。现在又到了五月,又想起了

屈原。当然这也和一些文人已经不满足于现实题材的限制,而从中国

优秀的人文精神的回溯中找寻线索,然后再进行新的阐释不无关系。

我说想起了屈原不是再来论证屈原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所表现出

的“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也不是他所创造的具有丰富想像

的境界和自由空间,而是对他人格的崇高美的再一次审视,让我们的

心灵再一次面对他人格美的博大情怀。

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楚国的碧水所缔造的,在我的那篇谈中国

文人的临水情怀一文中,我没有写道屈原,不是说在他的身上没有这

种质本洁来去的品质,而是想在五月,重新认识和了解屈原。

其实在我们所认识的当现代的文人中以水为自己生命精神归宿的

不在少数,比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我知道他出生在江南,那年我到嘉

兴去,知道他的故居其实就是在我们去钱塘观潮的路途中,但是同行

的人对于这位国学大师已聊无兴致,于是组织者便没有组织去,但从

这以后我却有一种遗憾从此寄放在了心头。又如,我们都较熟悉的老

舍先生,关于他受辱而投湖的文字也少数。是否屈子投水开了先例,

没有人考证,但是在我读到这些文字记载的时候,总能感到有一种洗

涤的或是叫做洗礼的精神在左右着我们。

而我们现代人现在所缺少的精神,正是这种洗刷自己情怀的精神。

不拒绝污浊,不拒绝世俗的诱惑,不坚信自己的理想与道德操守,

成为今天我们重新洗涤或撅取浩淼水国精神层面之下的芷兰之根,是

已腐烂贻尽或是尚有根生之望的这种心情再生或是完全绝望,心有思,

历史则活。当然我们同时也怀疑,历史的终极归宿是否还能用现实的

文字来解释。

在人们认识屈原的时候,往往是从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出发来分

析和评价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悲剧性的因素,使人们更加注重从诗人

的“内美”和“耿介”的角度来认识他的人格精神。过去没有专门的

读《离骚》,对于骚韵的宏大气象认识的也不是多么深刻,现在当我

重新面对《楚辞》时,我感到有必要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屈原

的作品——这就是他的临水文化的特性,也就是有人所说的山水互依,

情变以孕的东方气派的诗情与品格精神。而并不是从单纯的景观美学

的角度来看待屈原的作品,因为屈原作品中所经常引用的兰、芷、桂、

若、蕙等草木,并不仅只楚地的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诗人在这些楚

地的草木身上,找到了可以寄托感情的载体的东西。因为在《楚辞》

的一些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恻锦丽而又恢宏放逸”

的地域风格中,是不能没有水的清流制因的, 而这些也是作为

凄恻之美的一种外在表现。

至于现在的学界所推崇的屈原的“弃妇式的审美心理”的评价,

是否就否认了我们心目中的屈原形像呢?其实不然,这样的说法自然

有它的道理,“朗丽以明志”

(刘勰《文心雕龙》)直接说明了屈原的《离骚》与《九章》的

作品风格,而这种源于自身的弃妇形像和心理的文学创造形态的转换,

则在作品中就是表现出了极强的抒情性,但这种抒情毕竟是属于忧怨

的哀婉,进一步深化就是愤恨难平,感伤色彩较浓。这种色彩的进一

步强化的另一种,就表现在悲怆而有愤怨。于是诗人在不能施展自己

的报国之志和实现美好理想的时候,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就只能

是属于楚地地域的东西,而这种物像的选取就是诗人面前的悠悠江水

和楚地无处不在的香草佳木。屈原这种把自己比喻为弃妇的心理,其

实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不能实现的无奈是势必演化为怀疑

和抗争的必然,这些就造成屈原的借问于天的不解和苦闷,并演化为

一种狂狷精神。

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正是这种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达到

了一个理想的高度,成为诗人人生放达和恢弘气势的心理展示。不然

活着会更加痛苦,那就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就以芷兰之香抵御

世间污秽之气。

中国的诗人包括现当代的文人都不能使自己离开水的泽国,可以

寄情以山、放情于山,但是真正的解脱却要选择水,因为屈原的投水,

让不少文人选择了水的流逝中消失自己的理想和无法实现的抱负,这

是幸事还是悲哀,人们过去是给予大大地赞美,因为南方的水多,也

是最为方便的离世方法,于是即使离开了南方也会用这种方式获得解

脱。

水文化的滋润,毕竟使中国的传统文学的明志方式有了载体,而

几乎所有的传统文人都具有的洁身自好的品性,都会让人永远对这些

无力的愁苦和感伤,心存一种抗争的勇气,当所有的吟咏和酬唱不有

用任何的效果,那就清清爽爽地离世而去。

屈原的躯体已经在汨罗江的江水中浸泡了1900多年了,作为一

种文人的精神和品格,屈原以无法争辩的第一抒情诗人的地位,向开发者_StackOverflow

有的后来者表达了他自己的愤世规劝的心迹,而几乎所有的昏庸权贵

都不会在这样的规劝中猛醒,这才是屈子之“屈”。

也许,已经成为历史过程中的审美规劝或是一种规定吧,我们依

旧要吃甜甜的棕子。但,那诗人的凄恻愁苦和良苦用心依旧继续等待

着历史的深沉解读。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