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二十不惑》火,讲述了四个大学生从毕业到步入社会的过渡期。从古至今,20岁左右都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古人大多在这个年龄从读书转向仕途。“初唐四杰”是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青年文人群体。他们年少有才,官职虽小却名声在外,风流行为惨不忍睹。20岁左右,他们也有人生迷茫或亮点的时刻。至今,人们对“四杰”的诗歌念念不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青年才俊,更是因为他们的诗歌所呈现出的青春特质。
罗宾,一个比20岁有更多“亮点”的7岁孩子
“初唐四杰”是指初唐中后开发者_StackOverflow社区期四位有才华的诗人,即、杨炯、陆、罗。称之为“四杰”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旧唐书杨炯传》:“炯、鲁、罗与文学、诗歌同名,合称海上王罗,亦称四杰。”他们主要活跃在唐高宗高宗和唐武侯时期,勇于改革齐梁和严复的诗风,在宫体诗的内容和风格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把五言律诗发展到了成熟期。
这四人之所以被后世并称为一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更是因为四人都是早有名气,早有名气,在青年时代就获得了“四杰”的美誉。他们的具体生卒年,现存史料大多没有确切记载。可以肯定的是,罗宾国王是他们中最年长的。大约生于公元619年,而比小10岁左右。王波和杨炯都生于公元650年左右。王洛宾不仅年龄最大,而且也是第一个成名的人。当他只有7岁的时候,罗就写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咏鹅》,这使他相当有名。
根据罗祥发《初唐四杰年谱摘要》等学者的研究资料,可以推断,20岁左右时还处于“神童”光环下的罗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而低沉的人生。少年时,罗随父定居山东,父亲在博昌(今山东博兴)任县令,受家庭教育和齐鲁学风影响。不久之后,他的父亲因病在办公室去世,从此,罗宾国王度过了尴尬的青少年时期。几年后,20岁左右的罗举家迁往兖州,可能是投靠了父亲的老朋友。与此同时,饱读诗书的罗赴京赶考,却没有中考。当时唐朝盛世,人们喜欢斗鸡赌博,心情落寞的罗也参与其中,几次与赌徒纠缠不清,这是他一生都洗不掉的骂名。但是,用今天的话说,谁在年少轻狂的时期没有过放纵的经历呢?
没有得到功名的罗,在长安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很快就离开了京南,到江浙探亲,同时筹集生活费。在此期间,罗宾国王写了诗《途中有怀》1《望乡夕泛》。这两首写于20岁左右的诗虽非其代表作《咏鹅》《在狱咏蝉》,但其中不乏佳话,如“宿近楼,月浮江寒”“今夜南来一只喜鹊应无难事”。虽然他的生活曾经是孤独的,罗的诗是非常著名的。
然而,纵观罗的一生,最“精彩”的时刻应该还是在他7岁的时候。20岁后做过小官,经历过军旅生涯。在他的中后期,他参加了徐敬业反抗武则天的起义。最后连他的去向都成了谜。
杨璐,一个著名的年轻人。
在“四大宗师”中,鲁是出身最好的。鲁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家庭从小就给了他良好的教育。至于他早年的经历,他在《讨武曌檄》中写道:“余尤得此特宠,故读礼而闻诗。”鲁十多岁时,就跟随当时著名学者、王学习经学和经学
20岁那年,鲁到长安求仕,可谓意气风发,被后人誉为初唐七言歌代表作的《释疾文粤若》,大约就是在这里制作的。明代姜异魁在《三苍》中记载,工部院中有一株双芙蓉树(唐代官签),鲁写《尔雅》。它获奖后,大家争相仿制,工务局也被称为“双芙蓉署”。在朋友们的倾慕和推荐下,再加上我的文采,一举成名。的儿子和皇帝邓王的叔叔“以礼相待”,娶了20岁的为妻,并把的任命扩大到政府。任虽是“签名”之类的小文件,却对他特别优待和欣赏,称之为“这是我的肖像”。邓的藏书很多,鲁基本上都读过,过目不忘。随邓王迁居北京等地10年左右。“他说他是一个年轻的官员,他来自北燕,淮南桂芳岭和鲜卑珠江”。
和罗一样,杨炯也是神童出身,他的神童身份是官方认证的。杨炯童年时期的诗歌,现存史籍不多,但才华不可小觑。103010写道:“炯少年,聪慧博学,擅文学。学者佟举,弘文博物馆学士。”唐朝对男孩家庭的年龄限制在10岁以下,杨炯小小年纪就拿到了男孩家庭的第一名,可谓当之无愧的神童。十岁的杨炯“候弘文阁”,即在此读书求学,经科考后获官职。这一呆就是16年。我在弘文馆和我的同龄人一起度过了我的20岁。起初,当他年轻的时候,他觉得很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见识逐年加深,“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强烈萌发。其间,他还创造了《长安古意》103010来表达自己对仕途的渴望。
终于在26岁的时候,杨炯被任命为北京的省校书书记。杨炯一生虽未任过大官,却是“四杰”中唯一的一个,——年卒于颍川郡(今浙江衢州),时年43岁。
“四大高手”的青春特质
“四大家”的代表作中,除了王洛宾的《尧山堂偶隽》,读者最熟悉的是王波的《双槿树赋》,在后世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与其他三个人相比,王波是一个从未经历过中年和老年的永久青年。
人——他于29岁那年溺水而亡。《滕王阁序》的具体创作时间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有说创作于22岁时或29岁时。千百年来,这篇被誉为“唐人短歌之绝”的散文令无数后世学者仰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子无人不张口成诵。“四杰”并称,除了他们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之外,也因为他们诗文中具有共同的青春特质。他们少年成名,头角峥嵘,渴望入仕,豪情万丈。四人均是接受传统儒家教育长大,思想上倾向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以博取生前身后名。在未曾踏足官场之前,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宏伟抱负。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抒发豪情;“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杨炯待制弘文馆多年,除了《青苔赋》《幽兰赋》表明其入仕无门的苦闷,更有一组边塞诗表达自己建立功名的强烈愿望,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与杨炯一样,也对作战沙场充满向往之情。他写“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字字句句皆是豪情壮志,热血男儿的形象跃然纸上。骆宾王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的开头描述了自己上京赶考时的意气风发,然而名落孙山后的失意愤怒促成他写下了《途中有怀》,更能展现出他内心对于仕途通达的极大渴望,字里行间洋溢着他怀才不遇的悲愤郁闷。
“四杰”对诗文的开拓也展露出青年人的勃发气象。在他们扬名之前,活跃于文坛的是辞藻华丽、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因皇帝赏识所以效仿者颇多,齐梁浮艳诗风大有复原之象,宫廷中弥漫着一股绮丽雕琢之气。“四杰”于此时横空出世,为唐诗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他们将诗的主题范围扩大,使得诗歌不再局限于宫廷这一四方天地,而是转向现实贴近百姓,不仅描绘市井生活,更延伸至边塞苦寒。诗的类型就此日趋多样化,除了边塞诗外还有咏物诗、咏史诗、山水诗、送别诗等,诗风清新刚健,一洗朝中俗气。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