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如何评价 9 月 21 日开始内测的「微信小程序」??

开发者 https://www.devze.com 2022-12-18 20:50 出处:网络 作者:开发问答
342696538 2022-05-29 18:17 我个人并不是很看好。html5,js以及类似的技术替代原生大家喊了很久了,就是大热的react native目前看来也依然很不完善。微信的应用应该都是运行在腾讯浏览器的X5内核里,这东西怎么
342696538 2022-05-29 18:17

我个人并不是很看好。html5,js以及类似的技术替代原生大家喊了很久了,就是大热的react native目前看来也依然很不完善。微信的应用应该都是运行在腾讯浏览器的X5内核里,这东西怎么样大家心里也都有数。我感觉还是只能做一些低交互的应用,大概也就是比网页快捷方式高一级别,要利用os的炫酷特性,原生还是跑不掉,而且目前原生开发很成熟了,框架库很多,门槛也很低。对于不用下app省空间我不是很理解,只不过是把app浪费的空间挪动到微信里而已。微信所倡导的用完即走的理念也只有腾讯有资本装b才会这么说,其它公司无论如果始终还是会想办法更多的占用用户的时间。腾讯现在开发者_StackOverflow原本就掌握了渠道,现在连app的审核等生杀大权也都掌握,你说苹果恶心,但他起码还勉强算公平,而腾讯可以随便打着为了用户(和你妈说为了你好)进行系统抖动,非腾讯系全都会抖,想怎么搞你怎么搞你。结局都是类似的,中小型公司都很激动,以为有了小应用他们就有了腾讯爸爸的几亿用户,这种幻觉很美好,但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加惨烈的竞争,变成临时解决用户欲望的千斤顶,以及腾讯渠道那可怕的推广分成费用。大公司肯定都很不情愿的跟进,又没办法,估计会简单开发一些应用,然而尽可能的往自己原生的app上导入,心态很微妙,不过短期内肯定会先爆发一波星座血型算命起名你的前世今生颜值计算能活多少岁等一些QQ空间喜闻乐见的低质量辣鸡应用,目前也不知道腾讯审核时是否会做一些限制。微信也许已经不是聊天软件了,我朋友偶尔用了一下QQ,惊叹的说,QQ真好用呀,聊天记录都能自动存下来! 微信当初也许吸引大家的是我们只想要一个广聊天的QQ,现在已经要变成微信os了,是不是以后也要走和当年QQ一样的路?整个腾讯系全压在这款app中? 我不知道,在集团利益,业绩增长的车轮下,什么张小龙王小龙,什么鬼的用户体验,什么产品经理说不的坚持,有多少碾碎多少。仅是个人一点感悟和粗浅看法,不太对请见谅


依岍 2022-05-29 18:19

【李慕阳关于小程序的几点思考】几个问题,已经知道的同学拜托帮忙解答一下:1、小程序的初次发现机制是什么?搜索、二维码和微信的应用中心(会有吗)?如果是搜索,抢关键词会不会很重要,小程序so会不会变成一个重要的活儿?如果是二维码和关键词推广,那么已有公众号的直接宣传会不会很重要?2、小程序的重复调用机制是怎样的?在没有关注的情况下,如何锁定用户的某个使用场景,使其愿意通过文字输入去调用?3、小程序的广告机制是怎样的,毕竟不能外链?如果涉及交易,微信官方容忍的底线是怎样的?4、直播游戏互推不能上,还有哪些不能上,微信官方容忍的底线是怎样的?是的,以上三点就是拉新、留存和变现,是作为商人最容易关心的话题。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1、所有需要下载app的高频工具,如天气、大姨吗、课程表、唱吧、美图……都会有小程序出现,如果那些公司不做,就会有其他人趁虚而入。所以大家现在应该都是在环顾市场,看谁的更好做。2、由于重复调用机制不明,又无关注,以往脸萌、足记这样火一把就死的应用也会出现在小程序中,但更多以小额收费的开发者_如何学Go形式,赚一波就走,就像最近出现的修改定位。3、微信开放不开放关系链不知道,但以前一些因为无法冷启动或用户水化而用户体验不佳、完成不了基本诉求的创新社交和垂直社交产品,貌似会有一个机会,毕竟真实的关系链在这里已经存在,机会大小得看微信开放的力度。4、电商和交易是重中之重,是可以补足微信基因的。5、最终商业价值最大的,可能是具备稳定高频场景和用户习惯搜索获取的高流量小程序,并且因为某种原因使用户愿意同步下载一个app备案,只把小程序作为一个快速入口。以上源自李慕阳对小程序的一点小小思考。


chengslier1 2022-05-29 18:20

微信小程序这个东西的出现早有苗头:在客户端/浏览器集成一个运行环境,用js去驱动native ui,这个事情腾讯QQ浏览器早就做过。这种做法我认为它有反 web 反开放的嫌疑。Web 是最开放最容易被解析被索引的技术,网站的内容可以被用户随意选取和分享,可以被搜索引擎收录,甚至在网站已经死亡之后其内容仍然能存活在 http://archive.org 这种数字档案馆里。而 App 则自给自足,很难去解析去索引,如果一个 App 死了,它的用户和内容就会流失。如果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部分都被 App 占据,每一个 App 都是封闭的王国,互联网会越来越封闭,搜索引擎也将毫无用武之地。正是看到这种趋势, Google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现在 Google 正在大力推广的 PWA 技术,就是以 HTML 为主, JS 渐进增强的 Web App 方案,在保证内容开放性(discoverable) 的同时又具有 App-like 的体验。关于这一点,可以看看 Google 的介绍: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web/progressive-web-apps/从这一点来说,我是对微信小程序这种技术是有反感的,虽然它确实大大扩展了 JS 的业务范围。但在现实中,它又确实有可取之处,微信的巨大用户量、轻型应用的可传播性、相对较好的性能和一致性的用户体验,时时刻刻吸引着应用开发者来使用这种技术。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我们每个人都只能顺势而为。====虽然微信这一次的代码和文档质量都还不错,小程序的特性也令人印象深刻,却也并非完美。以下吐槽一下微信小程序目前的一些问题。Android 下,input 组件中输入文字,切换键盘显示/不显示状态,文字会错位。Android 下 Canvas demo 刚开始动画时丢帧。而且大部分涉及动画的组件,如 swiper/progress 等,都有丢帧的现象(骁龙650 啊,不应该啊在 scroll-view 上用手指滑一下然后松开,界面发生滚动,但手指松开后会错误地触发 click 。getApp() 、Page() 等框架函数没有放在命名空间下。tabBar 分割线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且图标不支持 svg 。HexColor 只支持 RGB,不支持 alpha。swiper 组件的 indicate dots 好丑,也没法定制 - -API 不如 Vue.js 优雅。赶工的痕迹还是挺明显的,比如 <map> 组件,我传进去参数了,显示出来的地图上也打点了,但是用户在地图上操作的行为呢?没有事件传出来,业务代码没法获取到用户操作。IDE 没有实现 live reload ,在 IDE 里需要手动刷新,在手机上需要反复扫码。不开放编译和打包过程,没开发者_运维问答有集成 babel 支持。不会将引用的 npm 包打包到项目里,需要自己另想办法。好像没有提供远程调试?反正我没找到真机调试打断点的地方。没有提供真正的退出小程序的功能,无论是返回键还是菜单中的“离开”,都只是睡眠和隐藏而已。没有提供删除小程序本地缓存的功能,改了后台配置之后用户端的没有更新,我只好 root 之后进 /data 分区手动删除缓存文件。文档中有一些锚点链接点了没反应,比如配置里的 tabBar。wx.request() 这个 API 的限制非常严格,比 Web 里的 http request 限制严格得多。wxml 是写死在源码里的,那么如何在运行时动态生成页面结构?似乎没有 webview 组件。js 和 wxml 的引入是方式是不一样的,js 用 require() ,wxml 用 <import>/<include> 。这就很尴尬了,既不能像 vue 那样整个 .vue 文件作为组件一块引入,又不能像 react 那样,一切皆是hyperscript 。在微信小程序里把 wxml + js 组件化会非常麻烦。文档里说了“规定屏幕宽为750rpx”,我试了之后发现不是,此处应有黑人问号脸。在 wxss 规则里写 vw 单位会各种bug,现在还没找出规律。但在 wxml 元素的 style 属性里用 vw 单位又是ok的。黑人问号脸。小程序与小程序之间如何跳转?占位,慢慢修改个人观点:总的来说,亮点有,但在 Android 上暂时还并未表现出来秒杀 Web App 的特点;开发不算复杂,但开发体验有待改进;性能不算太差,也并非极好,自由度和表现力离 Web 尚有一些差距;微信小程序捆绑的 js 框架降低了新手入门的门槛,但增加了业务迁移的成本;bug极多。微信小程序尚且是一个新玩意,亮点和缺点共存。而由于微信的封闭性,这种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 Web App 。在手机性能越来越高、Web 技术进化越来越快的今天,微信小程序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挑战 Web 的地位,还有待观察。对于开发者,个人建议是不要太着急上火,把玩一下即可,继续观望也无妨。如果你的业务严重依赖微信、希望在用户体验上精益求精、在客户端技术上探索一些未来的可能性,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技术,用在一些新的、轻型的业务上,做一个快速试错,看看后续的结果再决定是不是增加投入。但要在仓促之间把已经成熟的业务搬到一个新的技术平台上,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没有多大必要。


134****9538 2022-05-29 18:21

(有人说重点是大佬们都不睡觉的,我一看。。。还真是。。。)

昨天同时发生了两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件是大多数人都看到的:

微信终于推出了应用号,并且取名“小程序”,向生态帝国和自己的App Store又迈进了一步。

另一件是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的:

百度要出售旗下91无线的 iOS 业务,这彻底宣告了App分发时代的结束。

移动大潮刚兴起的时候,所有人都有一个争论,那就是 Web App 和 Native App 孰优孰劣的问题。最终这个讨论以Facebook彻底放弃Web App为一个阶段性的终结。Native App,也就是现在我们每个人手机里的应用获胜了。

那时候是2012年。移动会取代PC的大势变得清晰异常。

在PC时代,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是搜索。几乎用户的所有需求都是由Google或百度分发出去的。但谁想到好日子没过多久,移动大潮就来了,而且来的无比之快。

Google有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用开放的态势,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是战略预判上的极大成功。百度也曾尝试过出手机,却失败的很惨,并且一直在移动布局中处于落后位置,这是战略上的极大误判,甚至长远来看是会丢掉小命的那种。移动浪潮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是平台的迁移,但对于百度来说,则是商业模式的颠覆。

对 Google 和 Baidu 来说,Web App都是更好的更能接受的方案,但 Native App 获胜后,百度就被逼无奈地开始想:“我该怎样在移动端保住类似我在PC端的地位?”。百度在PC端是什么地位?入口和流量分发之王啊,那么百度自然就要找移动端的入口和流量分发途径。于是就有了我们都知道的故事:百度以19亿美金天价收购91无线。

那时候是2013年。百度以为自己拿到了一张移动世界的船票。

好景不长,百度后来发现这张船票是买在了浪潮的最高点。等潮流退去以后,才发现原来买到的是一艘借浪潮而舞动的小船,going to no where. (当然,同时航行在旁的还有另一艘小船,叫做豌豆荚。)

到今天为止,已经几乎没有人再下载新App,所以百度弄错的一件事情是,搜索作为入口和流量分发是持续的,而且信息量越冗杂越有价值,而App的分发是一时的,且反过来是越分发越让信息量冗杂、分散和没有价值。

不得不说,对于当时的百度来说,这就是饮鸩止渴,而且是好贵好贵的一杯毒酒。

到现在,大家最终发现移动端是群雄割据的时代。流量和入口其实是那些少数的头部App应用,大概每个用户最常用的就是那十多个App。其实这十多个App还原到PC时代,可以类比于那些成功的“中间页”,比如去哪儿、搜房,或甚至是爱奇艺。

李彦宏当时曾多次公开宣扬自己的“中间页战略”。入股、导流、变现,不断循环。当时,在各个最大的垂直领域,百度都有自己的投资布局,并且不论从资本操作还是从流量分发变现上来看,效果都还算不错。

所以现在回头来看,当初与其重金买下91,也许不如把网页端里面中间页的策略复制到移动端,去入股大量有潜力成为头部App的公司。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最终腾讯和阿里反而在投资布局上做的比百度要好太多。

2013年,百度收购91的同时,微信国内用户已经达到了4亿。如果说头部App是移动时代的入口,那么微信现在绝对是头部中的头部,这给了微信做平台和生态的机会。于是就有了微信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再到如今的应用号。微信在不断地为自己这个头接上四肢。

微信现在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头部效应带动长尾起来。其实,百度在13年推出的轻应用直达号,和如今的微信应用号如出一辙,也是瞄准了长尾市场。但由于百度缺乏社交账户体系,也没有如今微信如此强的闭环能力,再加上百度内部人员的战斗力问题,这个项目如百度的很多其他项目一样,都无疾而终了。当初负责这个项目的李明远,现在在百度内部也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炽手可热。

而且据说,李彦宏当初对腾讯最大的担心是他们的搜索与微信的结合,所以当时李一直在密切关注腾讯soso,搜狗和360之间的交易进展。直到知道腾讯把soso卖给搜狗后李彦宏才松了一口气。

但其实,到今天搜索已经变成一个功能性的东西,而不是最早的入口。百度搜索本身当然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头部App,但和其他的十多个头部App是平行而没有区别的。就好像在网页端的时候,百度和淘宝或携程从流量分发的上下层级关系,慢慢变成并行竞争关系一样,垂直领域的品牌做到足够强大的时候,网站本身是不需其他人引流的。

这个现象在移动端来的更容易和明显。

那么微信的应用号是否能成功?我觉得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在微信内做App发现、分发其实一样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应用号目前感觉还是对已有生态的一个良好的补充,并且更多是为B端服务,比如一些已有的知名品牌和服务商等。对于个人或小创业公司来说,应用号可利用的空间仍旧有限。

再有,如张小龙所说,应用号要实现的是应用的“触手可及”,最终让应用达到“无处不在”,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无处不在的扫码支付。所以“应用号”大概率更多情况下是被动触发的场景,而不是主动寻找的,这对我来讲要更合理些。

其实,我最近一直觉得微信公众号就是现代年轻人的淘宝。当初有无数的年轻人立足于淘宝平台,每天没日没夜的上新品、做客服、寄包裹,而现在也有很多人到处抱着电脑,随时随地的推送和回复留言。这就是大生态的力量,它让一代年轻人找到了自己表达的窗口和自给自足的机会,让“给自己打工”和“个人的奋斗等比于回报”成为一种可能。

而现在应用号来了,我觉得这会不会就是给企业的天猫?

最后,更好玩的是,微信缔造了一个这么大的生态平台,却有一半是立足于另一个封闭生态“苹果”之下的。苹果对于腾讯的蚕食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呢?腾讯和苹果的关系又会如何演进?我相信这会是未来最让马化腾头疼的问题之一。

P.S. Google恰好也是昨天刚推出了自己最新的即时通讯应用“Allo”,把AI助手作为主要切入点。这是否能让Google开发者_如何转开发逆袭呢?不管怎么说,这对百度也是一个可借鉴之处。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42章经(ID:MyFortyTwo)


幻烂星空 2022-05-29 18:25

1. 微信小程序不会取代大型App,应用市场该怎么做怎么做。Native App 更不会消亡。这个跟性能无关。2. 低频应用 是最有可能转入到 小程序 平台的。扫码搞活动也会更方便。3. 小程序 是否能做起来,要看 微信 对其开放开发者_运维技巧什么样的入口,比如:朋友圈直接显示界面? 聊天窗口直接显示界面? 聊天窗口直接发起游戏? 多带带的小应用 Tab? 如果这些都不开,跟现在的H5没本质区别。4. 估计会兴起一批“聊天窗口”游戏/应用


没芝麻酱的火锅 2022-05-29 18:30

1、一个多月前一篇《别开发App了》曾经刷屏,我当时朋友圈评价“我相信当下和未来微信生态以及微信应用号的前景,但是我不觉得微信应用和App之间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关系。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必然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作者应该更多是在说资源相对匮乏的初创企业更适合从低成本微信应用号切入会更快速”。2、一个多月后,微信小程序发布了内测,从现在的信息看,我依然持有一个月前的观点。3、很遗憾又意料之中的看到各路评论家一边倒的激动的讴歌微信小程序颠覆App Store,以及颠覆这颠覆那的,总之颠覆了全世界。我深深的怀疑你们绝大多数人肯定没经营过一个企业,我也深深的怀疑张小龙自己是否有你们一样的“小程序大梦想”。4、如果你是一名都不用太老的司机,那应该记得QQ也曾经探索过Widget类似的模式甚至QQ桌面,从结果看不是很成功。当然PC时代与移动时代可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似曾相识的欢呼声,当年也有不少。相比当年,我肯定更看好微信小程序的前景,但谈颠覆,我可没这洞察力。至于能有多好,我也说不清。毕竟全中国现在也没多少个内测的邀请,还没一个人开发出来小程序呢,我也不知道你们看好颠覆的依据到底是什么。5、微信小程序一定还是有红利期的,我预测第一波红利的获得者是昨天和今天写评论文章的微信订阅号上的自媒体们;第二波红利的获得者是干微信小程序培训的“老师”们,他们应该大多数是从微信营销培训迅速转型过来的;第三波红利的获得者应该是那些获得内测邀请资格的人们,毕竟上架时间早啊。再往后,就难说了……什么好东西,拼的都是执行力。6、当然,好东西永远是稀缺的。我不相信你开发一个App是垃圾,现在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就不是垃圾了。App Store和微信平台都只是一个载体,你的产品是不是用户需要的,是不是用户喜欢的才是核心。以微信小程序远低于App的开发成本,可以想象未来提交审核的小垃圾程序是多如牛毛的,衷心希望微信能有比App Store更加严格的审核程序,否则,微信用户真的要遭殃了。这点,微信肯定想的比我清楚多了。7、互联网终归是一个流量的游戏。微信最让人垂涎的也是其用户量和流量,但是除了腾讯大额投资的那些企业能获得一定流量之外,并没有看到谁能轻易的获得。无论QQ、微信还是百度、淘宝,对于任何一个平台来说,流量永远在那里,但能获得的永远是少数人。iOS有多少用户,安卓上又有多少用户,但是那些用户并不是你开发一个App就能获得的,微信小程序亦如此。当然,微信有社交关系、有强传播力,这是优势,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玩转。8、如果你没有足够强的方开发者_如何学Go法和技巧获得那些用户和流量,那就只能花钱买了。各路安卓应用市场已经被商业化玩烂了,App Store也开始了广告的探索。未来,微信小程序会不会也如此商业化呢?估计会的,但相信不会如安卓市场那样的泛滥。所以,和微信小程序新闻相比,我更关注的是同时发布的“朋友圈本地广告正式上线”的新闻。9、互联网上的流量并不是全在微信手里,所以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怎么可能因为有了微信的流量就放弃了其他平台上的流量;怎么可能有了微信小程序就放弃了开发App?微信小程序的优势在于开发成本低、更快速的迭代,这倒是一个快速测试用户需求的利器。通过微信小程序明确用户需求,再开发App获取其他平台的用户,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企业的正道。10、别激动下结论,更不能对着一个开发文档和几个截图就下颠覆的结论。我还是先想法弄一个微信小程序的内测邀请,看看能不能赶上开发者的初期红利,多给公司挣点钱吧……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