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京,已处处透出春意,迎来一年中的最好时节。4月12日,第二届国际青年北京论坛在北京凤凰中心举办,来自全球28个国家的青年代表聚集于此,满怀信心与希望地描绘他们眼中蓬勃发展的中国,期待这里成为他们的圆梦之地。
和春天里的北京一样,青年也迸发着澎湃的活力,是国家的未来和国际交往的活跃力量。近年来,世界各国正涌现一批有志青年,他们冲破各种束缚,创造不同形式,热心地推进中外文化交流。通过他们的描述,中国能更了解世界,世界也会更了解中国。
4月12日,北京凤凰中心,第二届国际青年北京论坛举行。
“对于追梦人来说,北京已经是充满机会的沃土”
最近一段时间,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纷纷访华。有媒体形容:新征程的中国在这个播撒希望的春季迎来外交热潮,北京又一次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会客厅”。
不仅是中国外交按下“加速键”,中外交往也在有序恢复。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北京一直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广大青年提供更多国际高端交流的机会。同时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也是外国青年来华留学、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贺晓晴是一名拥有全球化背景的青年,她生于俄罗斯,在荷兰长大,24岁作为交换留学生来到北京,后来与两名外国合伙人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满怀热情地致力于改善城市景观。
她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三人去过很多国际化都市,最后“坚定选择北京”。“对于追梦人来说,北京已经是充满机会的沃土。”贺晓晴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全球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和资本,也成为了构建全球要素流通系统的重要节点。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在她看来,北京不是完全复制国际化模板,而是走自己的道路,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建筑并驾齐驱。她希望未来能将园林设计融入北京城市景观中,“城市就应该激励大家去做伟大的事情,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
“欢迎更多青年来华来京参与人文交流,为消除隔阂误解,促进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论坛上,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向广大国际青年发出邀请。他表示,北京将继续充分发挥首都的区位优势,为全球青年人才提供拥抱未来,干事创业、宜业宜居的热土,也期待越来越多国际青年乘东风、展作为,拥抱世界发展新机遇。
“中国不再是一门选修课,现在是一门核心课程”
12日,巴西总统卢拉抵达上海,开启为期四天的对华国事访问。近期外国领导人“访华潮”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愿与中国加强沟通交流,为未来全球和地区发展开拓合作空间,为当下全球挑战与困境寻找解决方案。
青年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逆全球化”尤其不符合青年群体的利益。中国愿意为国际青年创造更多机遇和平台,让他们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青春使者,成为中外友好的生力军。
匈牙利青年郝雁清作为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来华学习的8个月成为他“人生中最具变革性的时期”。通过深厚历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与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开放尊重的跨文化对话,他们消除了彼此间的成见和误解,增进了相互理解。
“我永远感激这个绝佳的机会,与不同语言和习俗接触,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敏感性和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力。”郝雁清感慨地说,中国不再是一门选修课,现在是一门核心课程,国际青年在中国学习和体验,能够帮助他们创造更加和平繁荣的未来。
希望走近中国、了解中国、联通中外的国际青年越来越多,喀麦隆青年门杜是其中之一。他来到北京大学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多次前往中国各地基层学习,希望将中国的经验带回去帮助国家和地区发展。
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的体验是他最有成效的学习经历,他在那里当了一个月村官,亲历了贫困户转变为致富带路人的故事,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基层干部的工作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2018年开始,门杜担任非洲青年驻华代表,“每年回国或到非洲其他国家时,我都会把在中国基层的体验和经历分享给他们,以便他们对中国有全面或全新的、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他说。
“中国已具备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未来机遇仍在中国”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各国对青年群体存在异曲同工的描述,中国习惯以年代划分青年,例如“90后”“00后”,在西方,“Z世代”“α世代”成为年轻人的标签。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认为,无论如何命名,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中西方最新一代拥有前所未有的共同意识,即他们都属于全人类。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Z世代”的“国际观”“中国观”研究显示:“Z世代”普遍认为人类是命运与共的;欧美“Z世代”对华积极看法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尤其是18-35岁群体比50-65岁群体高出15-20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青年对华友好态度更加明显,63%的非洲青年认为中国给非洲带来积极影响;80%的东南亚青年期待中国和东盟关系不断深化。
安娜·帕拉佐是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的一名巴西学者,她介绍几年前与麦肯锡高级战略负责人交流时,对方指出,根据麦肯锡的数据,未来的机遇仍在中国。
“所以,中国很早就具备了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帕拉佐很认同这个观点,她告诉本报记者,巴西与中国每年的贸易额高达上千亿美元,两国各领域合作关系每年都在加深。热衷于农业领域研究的帕拉佐认为,巴西和中国的关系会持续不断地发展,未来的合作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尤其是农业方面。“中巴在农业方面的互补性非常强,双边贸易中很多都是和农业相关的,包括农产品、农业设备、技术等。在巴西的100多个贸易伙伴中,中国是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帕拉佐说,她听到很多关于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例如未来中国如何为世界开发者_StackOverflow中文版注入更多智慧,“中国方案”如何落实成具体行动等。“巴西可以从中国学习到很多经验,这也是全世界都可以向中国学习的。”
郝雁清(匈牙利)
来中国之前,我在匈牙利和伦敦都学习过,多元化教育背景也给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相信,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理解与合作,这也有助于弥合东西方之间的差异。
贺晓晴(荷兰)
我发现有许多同我一样的年轻人,当被问到“你是哪里人”时,可能会觉得不太好回答。我们身份当中已经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连接着两种或更多种文化,或者说文化的碎片,而这实际上有助于构建和谐共处的世界。
门杜(喀麦隆)
六年前我来到北大那一刻起,中国成为我第二个故乡。在中国我养成了脚踏实地的习惯,到各地实地考察,了解当地风俗。我们来中国学习,终究是要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带回去协助自己的国家和地区发展。
苏小小(白俄罗斯)
我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母校白俄罗斯第三中学的学弟、学妹们正在积极地学习汉语,报考中国的各大高校,我感受到新时代的白中文化交流将走向新的阶段。在此期间我愿意做一名勤奋的记录者,继续为白中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安娜·帕拉佐(巴西)
几年前,麦肯锡高级战略负责人跟我讲,数据显示,未来的机遇仍然在中国。所以,中国很早就具备实现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巴西可以从中国学习到很多经验,这也是全世界都可以向中国学习的。
(原标题:欢迎国际青年来华来京乘东风展作为)
流程编辑:U022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