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农商行下调了挂牌存款利率,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部分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市场人士表示,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后期居民或追逐更高收益,选择如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存款降息预期或将推升金融机构对高收益资产的需求。
市场人士指出,目前金融机构如果希望增厚产品收益,多数仍将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实现。数据显示,近日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成交量达到历史高位。4月6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额达8.1万亿,创历史新高。上周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额为7.53万亿,日均成交较前一周增加1.58万亿。当前市场机构杠杆水平偏高可能导致市场出现结构性的“资产荒”。
“资产荒”会否生变?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团队指出,资金“充裕”下,合意资产却明显收缩,“资产荒”凸显。近年以地产、传统基建为代表的传统行业融资下降、带动相关金融资产供给减少,金融机构“欠配”现象突出。部分重资产领域债务出清中的风险释放,使得机构需求进一步向“安全”资产集中。此外,经济动能放缓、实体需求修复平缓下,资金易滞留金融体系,加剧“资产荒”,2022年二、三季度即为典型。
“资产荒”格局下,金融机构杠杆交易推动收益率下行,一度导致债券价格对基本面“脱敏”。行业格局重塑下,基金等交易型机构持债占比持续抬升;资金“充裕”,资产“稀缺”下,机构更多采用“滚隔夜”加杠杆的方式增厚收益,2022年隔开发者_开发技巧夜质押回购成交占比一度突破97%。
此外,在金融机构“买债”热情高涨下,债市收益率多下行、对基本面变化“脱敏”,例如2015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2023年3月以来,PMI(采购经理指数)等经济数据均出现明显边际改善,但“高杠杆”下债市收益率依然下行。
因此,相对宽裕的资金与相对短缺的优质资产之间的不匹配,并不会因为短期遭受资金赎回而改变;赎回资金找不到匹配的资产,或仍会滞留在金融体系、尤其是货币市场,一旦资金面趋于稳定,资产短缺矛盾会继续凸显。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指出,2015年以来,债市出现过四轮牛市行情直至演绎到资产荒,2023年以来“资产荒”再次降临,并且行情演绎得很快。
历史几轮“资产荒”都具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内生周期性特征。在经济下行、宽货币、紧信用、风险偏好较低以及金融监管约束等因素影响之下,供需之间相对错配,催生“资产荒”行情,且往往带有结构性特征;“资产荒”的瓦解和结束,则通常跟随经济金融回暖之下货币政策的转向收紧,否则市场博弈之下仍将持续演绎。
当前经济金融环境逐步修复但仍需政策保驾护航,这决定了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根本性转向。在资金面总体均衡之下,“资产荒”预计仍会延续,后续只是程度变化以及时间节奏上的问题。
短期内杠杆行情恐怕不会停止
国金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樊信江指出,一季度信贷高增后,4月份信贷投放节奏边际放缓,超储消耗将降低,部分中小银行存款利率补降,资金面有望维持宽松,关注月中税期对资金面扰动。今年以来,大多数投资机构维持短久期投资,短债资产荒下叠加资金面维持宽松,杠杆水平或维持高位。
国海证券固收团队负责人靳毅指出,从机构需求来看,套息操作仍有空间。此外目前杠杆率水平,较上一轮“去杠杆”行情前高点还有一段距离,上一轮去杠杆开启的主因是宽信用开启后的流动性收紧,而非央行主动对资金市场进行干预,熨平资金波动率在宽信用初期仍有必要,因此暂时不宜过度担心货币政策干预机构加杠杆,本轮杠杆行情恐怕短期内并不会停止。
靳毅认为,目前全市场杠杆水平显然已经不低,随着杠杆的抬升,资金利率的波动或许会越来越高,也意味着持续“滚隔夜”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接下来最需关心的还是流动性,不宜盲目加杠杆。
财信证券分析师彭刚龙认为,现阶段,降准后资金面有望维持稳定,地产修复仍需要时间,海外风险事件导致的避险情绪对债市形成支撑,此外,在信用债供给端偏紧的背景下,“资产荒”的情况可能再次出现,信用债利率仍有一定下行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