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现在针对这一现象已经找到了原因:
德国FAU大学的Andreas Hess带领团队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否决饱足感信号时,食物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是一个重要因素。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
2013年Hess等人发现,薯片会使大鼠出现享乐性过度进食(hedonic hyperphagia),也就是吃饱了还要吃。薯片基本上全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那么这些成分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大鼠只是简单选择热量高的食物么?
研究显示,当食物的脂肪比例上升到35%时,大鼠会越吃越多。但当脂肪比例超过35%时,大鼠反而吃得更少。这说明,进化上对高能量食物的偏爱无法解释大鼠的过度进食行为。
MRI一般是检测死亡或麻醉大鼠,但Hess等人希望在大鼠进食过程中观察其大脑。他们选择了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MEM开发者_如何学CR,“锰离子是一种特殊的造影剂,会在大鼠正常行动时(比如吃薯片)聚集于活性大脑区域。锰离子能在活性大脑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并被MRI检测出来,”Hess解释道。
研究人员将大鼠分为三组,分别让其食用标准食物、35%脂肪的食物和薯片。他们发现,这些大鼠在进食过程中激活的大脑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薯片引起享乐性过度进食的效果最强,在大鼠食用薯片时,与进食、自主活动、奖赏和成瘾有关的大脑区域高度活跃,而饱足回路的成分失去活性。
虽然35%脂肪的食物没有薯片那样强的效果,但这些大鼠的大脑活性也和标准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35%脂肪的食物会导致与睡眠相关的大脑区域失活。
研究指出,从正常进食转变为享乐性进食,涉及的不只是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可能也跟薯片的其他成分有关。“很明显,享乐性进食可疑轻松胜过内稳态调控,自我约束是必不可少的,”Hess说。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