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检验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美国全国临床生物化学学会(NACB)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制定了睾丸癌、前列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宫颈癌和胃癌的肿瘤标志物使用指南。NACB和各个专业学会的意见都认为,“在普通人群中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肿瘤筛查是徒劳的。”
对此,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以乳腺癌为例,Ⅰ期的年相对生存率是100%,而Ⅳ期这个生存率只有20%,因此早期筛查和治疗仍是有意义的。
针对国内盛行的体检筛查,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提出了更具颠覆性的观点。
2014年5月,他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并没有像往年那样致开幕词,而是明确指出:癌症筛查的实际效果是,极少数人因为采取措施而受益,绝大部分干预没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反而使健康受到损伤。
“进展非常快的肿瘤,比如食管癌、乳腺癌,让普通人去筛查是没有用的。结肠癌、子宫颈癌筛查效果好一些。而像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绝大部分是停滞发展型,容易造成过度治疗。”韩启德说。
王君发现,很多前来体检的人对这样专业的分类讨论一无所知。
“防癌体检很有意义,但选择什么项目因人而异。”王君认为,而体检前应该由临床医生做一开发者_Python百科次初诊。在中日医院的体检中心,前来体检的人群都会接受家族病史和现状的问询,医生根据一个人的家族病史、年龄、性别、职业因素等作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例如人们热衷的PET-CT,属于肿瘤后复发的检查,他们并不会推荐给普通人。
此外,即便肿瘤标志物有异常,也不等同于癌症。它仅仅是一种提示和信号,提示检测者属于高危人群。
“光筛查是不够的,要会防、会治。”王君说,更重要的是临床医生对检查结果的解释和建议。一旦体检者拿到异常的结果,他们的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做进一步的检测,结合影像学资料和物理诊断等综合分析。有的病要治,有的病要防,生活方式、运动方式、饮食习惯、睡眠习惯都需要做相应的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癌症筛查对有些人群仍是非常必要的。
“真正需要做筛查的是癌症高危人群,进行肿瘤筛查的确能够起到早发现、早诊断的作用。”刘俊田提醒道。这类人群包括,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包括三代以内的直系或旁系亲属罹患恶性肿瘤的病史);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大量吸烟、长期酗酒、药物滥用、长期过度劳累、严重营养不良、偏食等);职业因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生存环境遭污染(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核污染等);遭受特殊微生物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等)。
这些才是最有可能从筛查中获益,却往往又是最忽视筛查的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