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海
2021-05-12 06:44
《洛神赋图》作者顾恺之,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开发者_运维问答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Gentle 2021-05-12 06:53 中国十大古画是中国绘画历史上最灿烂夺目的明珠,主要包括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其中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九余堂汉宫春晓图纵宽30.6厘米,横长574.1厘米,非常适合悬挂在宽大明亮的客厅中,奢华大气,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的享受,画卷采用艺克利版画技术,逼真形象,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神韵。 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九: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十大名画 汉宫春晓图(纵30.6厘米 横574.1厘米) 画卷的作者是明代知名画家仇英,仇英是太仓人,后来在苏州定居,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画师之一,仇英的画作一般只有简单的名款,不像明代其他画家那开发者_运维问答样在画作上题诗,仇英擅长描绘仕女,远近闻名,汉宫春晓图是仇英最杰出的代表作,画卷描绘了汉朝宫殿园林的宏伟景象,使用惊艳的笔墨展现了皇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起居情况,他的这幅汉宫春晓图在中国仕女绘画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宫春晓图的主题是汉代的宫廷生活,描绘了宫廷佳丽的生活状态,整幅画卷构图繁琐,用笔遒劲有力,色彩优雅瑰丽, 画卷拥有奇木,怪石,华丽的宫殿,构成了人间仙境一般的美丽景色,除了拥有美女的画像之外,画卷还重点描绘了嫔妃弹琴下棋,描绘书画,赏鉴古玩,赏花等娱乐休闲活动。画卷一开始就是美丽的宫殿外景,杨柳发出嫩芽,春意盎然,宫殿的围墙外面有一个水潭,鸳鸯白鹇在其中游水嬉戏。一个宫女带着三个小孩在水塘边观看展翅欲飞的白鹇。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五: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轶事为题材绘制而成。韩熙载(公元907——970年), 字叔言,山东北诲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继位时,南唐国势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则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 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 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 目。李煜只以为韩熙载生活太放荡,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所以,当他得知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的消息,便“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宣和画谱》)这就是《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原由。 全卷尺寸:28.7cm*33.55cm 一个宫女透过窗户眺望外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孔雀的两边是两个宫女,一个宫女在喂孔雀,另一个宫女依靠在门边,还有一个宫女提着水壶走下台阶。一名嫔妃站在花园中,看着周围的宫女为牡丹花浇水,旁边是嫔妃的同伴,同伴身边有两个丫鬟,一个丫鬟在浇水,另一个丫鬟拿着扇子陪伴在左右。院内有一棵梨树绽放着美丽的白色花朵,有宫女摘下梨花放在盆子中,有的人则摘下梨花插在鬓边。 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元代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图》曾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富春山居图》残卷之一。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唐-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步辇图》以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这一重大事件为背景,表现了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禄东赞来唐迎亲并受到唐太宗召见的场面。画中包括唐太宗在内共有13个人物。唐太宗虽然不在画面的中心而偏于横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构图上巧妙的处理,使以唐太宗为主的人物群体实际上处于画面视觉的中心,同时也以他为主构成了画面由内向外辐射的组合关系。唐太宗处于九个侍女的簇拥之下,宽大的体态与威仪庄重的神情,与侍女纤细而趋于动感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构成了画面视觉上的重中之重。同样的处理构思也体现在唐太宗前方的三个使臣身上,他们虽然较之侍女们远离唐太宗,但其与太宗构成对应的视线,使他们乃处于更为重要的视觉地位。造型上选取了鞠躬时的动态,同时,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后移,亦给人一种趋于不稳定的视觉感受。相比之下,既显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衬托出大唐天子雍容华贵的气派。 作者的绘画技巧也达到了相当高超的境界,不但体现在独具匠心的构图安排上,具体人物的刻画同样十分精彩,线条流畅圆转,五官塑造精致细腻,深得人物的个性气质。尤其是三个使臣穿着相貌都反映出浓郁的异域风情。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评阎立本的画说:“至若万国来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蛮朝贡,接应门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仪;魁诡谲怪,鼻饮头飞之俗;尽该毫未,倍得人情。”决非虚誉。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全卷,北宋,张择端,绢本,淡设色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清明上河图 全图 古画原版复制品 色较暗 100%忠于原作全图尺寸纵长:24.8cm 横长:528cm《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清·朗世宁·百骏图清·朗世宁·百骏图纵94.5cm横776.2cm 绢本设色长卷 郎世宁画《百骏图卷》为清代绘画神品上上,原图绢本纵94.5公分横776.2公分,藏宫廷大内人莫能观。满清鼎革溥仪出走,清宫为故宫博物院,方得以浏览。此后故宫博物院付梓在故宫周刊发表遂公开于世,蜚声世界艺坛。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画描绘的是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此图绘於雍正六年(1728),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唐-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 唐·韩滉《五牛图》(723-787)〔唐〕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几易其主。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今天我们终于有幸看到这幅《五牛图》,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贵还在于,中国古代留存今世的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且如此生动者,《五牛图》堪称孤品。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宋摹 顾恺之 洛神赋图洛神赋图卷 宋代 纵51.2cm,横1157cm 宋摹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原作27X677cm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 【名称】:洛神赋图(宋摹) 【类别】:字画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文物现状】: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_WeCh****096022 开发者_开发知识库 2021-05-12 06:53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现在传世的是宋朝的摹本。顾恺之作此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但是还是保留这原始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
刘丹 2021-05-12 06:55 这些节目中,青年演员陈晓所守护的国宝《洛神赋图》相信也给不少的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说实话,小编觉得陈晓作为一个青年演员,在里面扮演的顾恺之真的是非常不错了,网友们你们觉得呢?在这一期中,故事非常的感人,演员表演的非常到位,并且因为演员精湛的演技,让人对即将出场的作品更是满怀期待。不消说,当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展现在广大网友的眼前时,相信其传神的笔触也让人忍不住赞叹。那么开发者_如何转开发,这里面的洛神到底是谁呢?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记得在不少游戏中,比如最近很火的王者荣耀,还有卡牌游戏三国杀,其中都有甄姬的形象。在三国杀中的甄姬,其台词更是曹植《洛神赋》中的名句,“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而在王者荣耀中,甄姬的台词中甚至自称是“阿宓(fu)”。结合国家宝藏之中的曹植与《洛神赋》,相信绝大多数的网友从这些证据得出的结论就是:“甄姬就是洛神”吧。可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小编在了解了一系列的资料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甄姬,三国时期人物,本是当时河北最大的军阀袁绍的儿媳妇。在曹操攻打邺城时邺城被攻破之后,因为长得非常的美丽,甄姬被曹丕娶作妻子,也就是曹植的大嫂。后来,在曹丕即皇帝位之后,因为皇后郭氏的挑拨,甄姬被赐死。而甄姬还留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睿。而历史上真正的洛神,据传是人皇伏羲的女儿,因为掉进洛水之中被溺死便成为了洛神。在小编看来,这种说法较为可信,因为中国历史上就有这种习惯,对比屈原。而之所以不叫伏妃,而叫宓(fu)妃,小编觉得,大概是因为伏与宓同音,所以后来就变成了宓妃吧。还有一种说法,说曹植的《洛神赋》本名叫做《感甄赋》,原本就不是为洛神而写的,而是为自己的大嫂甄姬写的,只是后来魏明帝将名字改成了《洛神赋》而已。哪一种说法更可信,网友们你们觉得呢?
南方漂流猫 2021-05-12 06:56 顾恺之的《开发者_运维问答洛神赋图》 顾恺之(公元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他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艺术家,后人称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就是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伟大祖国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他的杰作大都散失了,现在保存下来的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画卷摹本,一直为历代视如珍宝。《洛神赋图》是以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曹植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跟着曹操大破袁绍的时候,得到甄氏女子,曹植喜爱甄氏,曹操却把甄氏许配给曹丕。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之情。追想宋玉所讲的神女故事,作了叙事赋一篇,名《感甄赋》,以后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赋中抒发曹植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情绪。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极为有名的一篇韵文。顾恺之就以此赋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这幅图的大意是曹植和仆从们在归途中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人在舒展身腰,马在地上打滚。黄昏时节,停歇在洛水边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面对两支残烛,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回到岸上,曹植带着沮丧的表情和无穷的依恋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蜗在歌唱。这都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罗东 2021-05-12 07:02 开发者_开发技巧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东晋绢本 设色 纵27.1cm 横572.8cm)故宫博物院藏 是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洛神赋》是一首爱情诗篇,作者将其恋人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丕)化作可望而不可求的洛水女神。该卷画曹植从京城回东藩路经洛水时遇洛神宓妃的爱情故事,格调缠绵,情节浪漫。全卷共画4段,此处截选绘有马匹和车乘的第1段《相遇》、第4段《辞别》。 《相遇》画曹植在洛水畔停歇时的情形。画家着力刻划了3匹疲惫的马,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体态动静不一。一卸套之马暂获自由,猛然就地滚尘,惊的驭手慌忙侧身躲让,一马引颈回望,一马俯首啮草。 《辞别》一改汉代的平视画法,采用俯视角度,开阔了视野。作者画曹植驾车登程,回首寻望洛神的倩影。5马在乘骑的护卫下奋力拉车向前,其动势与东汉画像砖、石和壁画上的人马极为相似,证实了东晋人马画与东汉艺术的承接关系。
Gentle 2021-05-12 06:53 中国十大古画是中国绘画历史上最灿烂夺目的明珠,主要包括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其中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九余堂汉宫春晓图纵宽30.6厘米,横长574.1厘米,非常适合悬挂在宽大明亮的客厅中,奢华大气,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的享受,画卷采用艺克利版画技术,逼真形象,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神韵。 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九: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十大名画 汉宫春晓图(纵30.6厘米 横574.1厘米) 画卷的作者是明代知名画家仇英,仇英是太仓人,后来在苏州定居,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画师之一,仇英的画作一般只有简单的名款,不像明代其他画家那开发者_运维问答样在画作上题诗,仇英擅长描绘仕女,远近闻名,汉宫春晓图是仇英最杰出的代表作,画卷描绘了汉朝宫殿园林的宏伟景象,使用惊艳的笔墨展现了皇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起居情况,他的这幅汉宫春晓图在中国仕女绘画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宫春晓图的主题是汉代的宫廷生活,描绘了宫廷佳丽的生活状态,整幅画卷构图繁琐,用笔遒劲有力,色彩优雅瑰丽, 画卷拥有奇木,怪石,华丽的宫殿,构成了人间仙境一般的美丽景色,除了拥有美女的画像之外,画卷还重点描绘了嫔妃弹琴下棋,描绘书画,赏鉴古玩,赏花等娱乐休闲活动。画卷一开始就是美丽的宫殿外景,杨柳发出嫩芽,春意盎然,宫殿的围墙外面有一个水潭,鸳鸯白鹇在其中游水嬉戏。一个宫女带着三个小孩在水塘边观看展翅欲飞的白鹇。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五: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轶事为题材绘制而成。韩熙载(公元907——970年), 字叔言,山东北诲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继位时,南唐国势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则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 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 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 目。李煜只以为韩熙载生活太放荡,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所以,当他得知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的消息,便“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宣和画谱》)这就是《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原由。 全卷尺寸:28.7cm*33.55cm 一个宫女透过窗户眺望外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孔雀的两边是两个宫女,一个宫女在喂孔雀,另一个宫女依靠在门边,还有一个宫女提着水壶走下台阶。一名嫔妃站在花园中,看着周围的宫女为牡丹花浇水,旁边是嫔妃的同伴,同伴身边有两个丫鬟,一个丫鬟在浇水,另一个丫鬟拿着扇子陪伴在左右。院内有一棵梨树绽放着美丽的白色花朵,有宫女摘下梨花放在盆子中,有的人则摘下梨花插在鬓边。 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元代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图》曾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富春山居图》残卷之一。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唐-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步辇图》以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这一重大事件为背景,表现了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禄东赞来唐迎亲并受到唐太宗召见的场面。画中包括唐太宗在内共有13个人物。唐太宗虽然不在画面的中心而偏于横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构图上巧妙的处理,使以唐太宗为主的人物群体实际上处于画面视觉的中心,同时也以他为主构成了画面由内向外辐射的组合关系。唐太宗处于九个侍女的簇拥之下,宽大的体态与威仪庄重的神情,与侍女纤细而趋于动感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构成了画面视觉上的重中之重。同样的处理构思也体现在唐太宗前方的三个使臣身上,他们虽然较之侍女们远离唐太宗,但其与太宗构成对应的视线,使他们乃处于更为重要的视觉地位。造型上选取了鞠躬时的动态,同时,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后移,亦给人一种趋于不稳定的视觉感受。相比之下,既显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衬托出大唐天子雍容华贵的气派。 作者的绘画技巧也达到了相当高超的境界,不但体现在独具匠心的构图安排上,具体人物的刻画同样十分精彩,线条流畅圆转,五官塑造精致细腻,深得人物的个性气质。尤其是三个使臣穿着相貌都反映出浓郁的异域风情。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评阎立本的画说:“至若万国来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蛮朝贡,接应门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仪;魁诡谲怪,鼻饮头飞之俗;尽该毫未,倍得人情。”决非虚誉。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全卷,北宋,张择端,绢本,淡设色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清明上河图 全图 古画原版复制品 色较暗 100%忠于原作全图尺寸纵长:24.8cm 横长:528cm《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清·朗世宁·百骏图清·朗世宁·百骏图纵94.5cm横776.2cm 绢本设色长卷 郎世宁画《百骏图卷》为清代绘画神品上上,原图绢本纵94.5公分横776.2公分,藏宫廷大内人莫能观。满清鼎革溥仪出走,清宫为故宫博物院,方得以浏览。此后故宫博物院付梓在故宫周刊发表遂公开于世,蜚声世界艺坛。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画描绘的是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此图绘於雍正六年(1728),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唐-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 唐·韩滉《五牛图》(723-787)〔唐〕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几易其主。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今天我们终于有幸看到这幅《五牛图》,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贵还在于,中国古代留存今世的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且如此生动者,《五牛图》堪称孤品。中国古画十大名画之:宋摹 顾恺之 洛神赋图洛神赋图卷 宋代 纵51.2cm,横1157cm 宋摹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原作27X677cm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 【名称】:洛神赋图(宋摹) 【类别】:字画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文物现状】: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_WeCh****096022 开发者_开发知识库 2021-05-12 06:53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现在传世的是宋朝的摹本。顾恺之作此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但是还是保留这原始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
刘丹 2021-05-12 06:55 这些节目中,青年演员陈晓所守护的国宝《洛神赋图》相信也给不少的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说实话,小编觉得陈晓作为一个青年演员,在里面扮演的顾恺之真的是非常不错了,网友们你们觉得呢?在这一期中,故事非常的感人,演员表演的非常到位,并且因为演员精湛的演技,让人对即将出场的作品更是满怀期待。不消说,当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展现在广大网友的眼前时,相信其传神的笔触也让人忍不住赞叹。那么开发者_如何转开发,这里面的洛神到底是谁呢?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记得在不少游戏中,比如最近很火的王者荣耀,还有卡牌游戏三国杀,其中都有甄姬的形象。在三国杀中的甄姬,其台词更是曹植《洛神赋》中的名句,“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而在王者荣耀中,甄姬的台词中甚至自称是“阿宓(fu)”。结合国家宝藏之中的曹植与《洛神赋》,相信绝大多数的网友从这些证据得出的结论就是:“甄姬就是洛神”吧。可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小编在了解了一系列的资料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甄姬,三国时期人物,本是当时河北最大的军阀袁绍的儿媳妇。在曹操攻打邺城时邺城被攻破之后,因为长得非常的美丽,甄姬被曹丕娶作妻子,也就是曹植的大嫂。后来,在曹丕即皇帝位之后,因为皇后郭氏的挑拨,甄姬被赐死。而甄姬还留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睿。而历史上真正的洛神,据传是人皇伏羲的女儿,因为掉进洛水之中被溺死便成为了洛神。在小编看来,这种说法较为可信,因为中国历史上就有这种习惯,对比屈原。而之所以不叫伏妃,而叫宓(fu)妃,小编觉得,大概是因为伏与宓同音,所以后来就变成了宓妃吧。还有一种说法,说曹植的《洛神赋》本名叫做《感甄赋》,原本就不是为洛神而写的,而是为自己的大嫂甄姬写的,只是后来魏明帝将名字改成了《洛神赋》而已。哪一种说法更可信,网友们你们觉得呢?
南方漂流猫 2021-05-12 06:56 顾恺之的《开发者_运维问答洛神赋图》 顾恺之(公元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他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艺术家,后人称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就是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伟大祖国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他的杰作大都散失了,现在保存下来的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画卷摹本,一直为历代视如珍宝。《洛神赋图》是以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曹植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跟着曹操大破袁绍的时候,得到甄氏女子,曹植喜爱甄氏,曹操却把甄氏许配给曹丕。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之情。追想宋玉所讲的神女故事,作了叙事赋一篇,名《感甄赋》,以后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赋中抒发曹植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情绪。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极为有名的一篇韵文。顾恺之就以此赋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这幅图的大意是曹植和仆从们在归途中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人在舒展身腰,马在地上打滚。黄昏时节,停歇在洛水边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面对两支残烛,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回到岸上,曹植带着沮丧的表情和无穷的依恋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蜗在歌唱。这都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罗东 2021-05-12 07:02 开发者_开发技巧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东晋绢本 设色 纵27.1cm 横572.8cm)故宫博物院藏 是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洛神赋》是一首爱情诗篇,作者将其恋人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丕)化作可望而不可求的洛水女神。该卷画曹植从京城回东藩路经洛水时遇洛神宓妃的爱情故事,格调缠绵,情节浪漫。全卷共画4段,此处截选绘有马匹和车乘的第1段《相遇》、第4段《辞别》。 《相遇》画曹植在洛水畔停歇时的情形。画家着力刻划了3匹疲惫的马,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体态动静不一。一卸套之马暂获自由,猛然就地滚尘,惊的驭手慌忙侧身躲让,一马引颈回望,一马俯首啮草。 《辞别》一改汉代的平视画法,采用俯视角度,开阔了视野。作者画曹植驾车登程,回首寻望洛神的倩影。5马在乘骑的护卫下奋力拉车向前,其动势与东汉画像砖、石和壁画上的人马极为相似,证实了东晋人马画与东汉艺术的承接关系。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