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半个月前,北京市发布优化疫情防控的十条措施。这份被称为“京十条”的新政,允许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随后,北京市卫健委立即要求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建立发热诊区,同时发布了阳性感染者的社区健康管理专家指引。
当政策目标转为“保健康、防重症”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在战“疫”中的职能也要跟着急速调整。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的社区居民更多,有11万人,政策调整后带来的压力更大。该中心主任陈应军说,平日里,他们门诊量只有1200人次左右,但12月9日之后的一周内,门诊量翻了一番,不少社区的老百姓都来排队开药。同时,门诊大夫也被第一波感染席卷,减员严重。一增一减,基层医疗机构压力倍增。最艰难的时候,陈应军自己也顶在药房。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在对居民进行视频诊疗。(受访者供图)
陈应军说,最捉襟见肘的时候,药品只能“限购”。以前布洛芬都是按盒开,一盒有20颗,最困难的时候,可能就开半盒,10颗,以保证更多家庭买到药。
12月20日,是个周二,也是政策优化后的第11天,在马家堡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已经回落到正常水平。在前一天北京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王厚廷说,北京的13家药企正满负荷生产,还通过兄弟省市支援的措施弥补药品短缺,并精准投放到医疗机构。
发布会上的这个信息,具体到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就是,发烧等四类药品基本能够得到保证。
“算是顶住了第一波的冲击。”陈应军说。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屠志涛12月19日曾通报说,北京正快速增设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由94家增加至1263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占了960家。
以丰台区为例,据丰台区卫健委的消息,截至12月21日,该区已对1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诊疗空间进行整合,规划出接诊发热等11类症状患者的就诊专区,形成“发热诊室”。同时,在全区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专区发热诊室为辅的基层医疗机构“应接尽接”体系。
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任务,从过去的发热哨点,转变为发热门诊。在马家堡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两个发热诊室,配备了两名医生。陈应军说,以前,发热等11类症状的患者都必须转诊到上级发热门诊做排查,而现在,在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进行血常规和胸片的检查,发热患者能够得到诊疗和用药的保障。目前,发热门诊的就诊量每天大概在50人左右,与几天前最高峰时的100人也有较快回落。
当政策以“保健康、防重症”为目标之后,基层医疗机构过去3年间积累起的家庭医生的工作经验发挥最大功效。家庭医生既要承担居民问诊的任务,又要关注辖区内高危人群,一旦有他们有危急情况,要通过已经建立的医联体模式,积极向上级医院转诊。
12月21日,丰台区公布了547个全科家庭医生团队信息,辖区孕产妇、儿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可通过社区(村)对应的全科家庭医生转介至预防保健科。
丰台区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蔡珊珊说,最近,很多家庭医生的电话都响个不停,最多的一天得接上百个电话。有时候,还需要和居民视频连线,进行远程用药指导。
临床医生出身的蔡珊珊也会帮忙接听电话,或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微信小程序里回复线上求助。“很多时候,居民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支持。”蔡珊珊说。
近期,有一位60岁的阿姨突然在线上平台留言,“大夫,快救救我吧”。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这位阿姨听说大部分人都是3天退烧,但她已经4天了还没退烧,对自己的病情很担心。
“这时候,既需要对她的用药过程进行了解,也需要对她进行更多的宽慰。”蔡珊珊说。
蔡珊珊记得,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妻来求助。当时妻子的症状比较重,丈夫轻一些。妻子多数是在开发者_如何转开发诉说丈夫没有给予更多的支持,而丈夫也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帮助妻子。“这就需要分别给予建议。”蔡珊珊说。
在蔡珊珊看来,家庭医生还有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关注有基础病的、孕妇、独居的高龄老人等,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健康问题。
不久前,有一名10个月大的婴儿发烧后,父母向社区求助,社区联系家庭医生后,家庭医生又联络了社区卫生中心的高年资大夫对家长进行远程指导,并随时关注孩子的病情发展。在发现孩子病情不稳定后,马上联络了社区卫生中心对应的医联体医院进行转诊,让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丰台区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蔡珊珊通过互联网对居民进行健康指导。
这三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调整,基层医疗机构经历了不同的大考,这一次也正按新的防控目标写着答卷。多位北京社区医疗机构的负责人都表示,对第一波感染高峰,算是扛住了,当前更重要的任务,一方面要恢复正常的诊疗秩序,满足居民日常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点摸清社区高危人群的情况,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问诊求医需求。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