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做《医院如何应对疫情》的报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写作速度跟不上疫情。如北京,12月5日至11日,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监测的流感样病例数较前一周增长6.2倍;11日,全市发热门诊患者是一周前的16倍。
多位传染病专家呼吁医护人员尽可能做到“少感染,晚感染”,几乎所有受访医生都坦言已做好被感染的准备。但事实上,作为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医院并没有做好准备。
12月8日晚,武汉某三甲医院领导在网上和医护人员见面,说政策每天都在变。他们最近收到了两个通知,日期相同,但前后说法不同。他们只能随时摸索、更新、调整医院感防控方案,尽可能地保护医务人员,保证医院业务的正常运转。会上,院领导让大家放心。与全市所有医院相比,目前医院的防疫工作做得比较好,感染新冠肺炎的员工很少。前一天,该院一名医生透露,急诊科30多名同事中,只有三四人呈“阳性”。然而6天后,人数将近一半,这家医院急诊科的日班难以维持。无症状或轻微的医务人员被要求提前返回工作岗位。
迷茫中,武汉两位传染科医生觉得自己现在有种“梦回2020年初”的感觉。一位医生解释说,与三年前相比,目前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比例有所下降。医院的重点是做好防控,尽可能不减少医疗资源去帮助其他重症患者。但他担心,如果处理不好,还是会出现医疗挤兑。三年前,大量病人涌入医院。B医生拿着话筒站在大厅里,呼吁不要发烧来门诊,但是人家不理解。现在,医院的发热门诊外排起了长队。许多轻症患者被建议回家,但也有重症患者留在急诊室的情况。
过去一周,在一些城市,医院床位和药品短缺,导致重症患者难以入院。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12月1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提醒,未来一两周,北京将迎来重症高峰。
随着大考的临近,留给医疗机构准备如何避免海外医疗挤兑的功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一个小小的转机是,有医生注意到,这一周,随着科学的不断普及,医院发热门诊的轻症患者在减少,一些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已经重返工作岗位。然而,开发者_C百科这还不够。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ICU床位扩建、收容所改造、推进分级诊疗、互联网诊疗等危重人员救助政策。各级医疗机构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极短的窗口期内,因地制宜地落实这些政策。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