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一句: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马啊马 2021-06-19 00:14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 ·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开发者_如何学JAVA
初茉 2021-06-19 00:21 开发者_JAVA技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陈斌迪 2021-06-19 00:24
“其中”的意思。开发者_StackOverflow
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话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tywyw123 开发者_开发问答 2021-06-19 00:28
意思是: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出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凉州词二首·其一》。
原文节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劝自己别太善良 2021-06-19 00:30
liáng zhōu cí
凉州词
wáng zhī huàn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河远上白云间
yí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笛何须怨杨柳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开发者_开发问答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精彩评论